Connect with us

副刊

吾生有杏: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

發佈於

【明報專訊】過去的星期日早上不用返醫院,我便趁機跑到新界某舊墟的茶居享受一盅兩件。

小時候,我在舊式公共屋邨長大,假日經常伴着爸爸到街市附近的「豆泥」茶居歎茶。當年我不明白爸爸為什麼喜愛到那些地方,衛生環境欠佳,桌下必定有個痰罐,所有餐具都要靠自己用滾水清潔。縱是如此,茶居的生意總是客似雲來,彷彿每個客人都是街坊街里。回想那些年,茶居的點心新鮮熱辣,人情味更令人回味無窮。

歎早茶忽變長者義診

話說回來,我飲早茶的這個舊墟已經改變了很多,以往的街市變成了地產項目。幸好那幾條舊街道仍未被收購,好一些老舖得以繼續保留。那茶居生意滔滔,我唯有與其他茶客一起「搭枱」。「老闆娘,一盅排骨飯、一籠蝦餃!」眼見這些點心新鮮出爐,我第一時間便點了一些兒時至愛。這個老舖已經經營了兩代人,聽說第二代老闆早已上岸,只是捨不得一群老街坊。香港有不少出名的點心店及高級食肆,可是地方風味還是比不上這些舊區老舖。

與我同枱的茶客竟是臥虎藏龍之輩,有一名稱為「校長」的老伯不停地表達他對DSE考試制度的意見;另一名「吳老師」,見他滿頭白髮,年紀比校長可能更大,卻一邊喝茶,一邊解釋牛頓的物理定律。最有趣還是對面的兩個婆婆,她們都是隱世股神,什麼941 、1211、2388等,眼光之獨到絕對不遜於一般財經分析員。忽然覺得這個不起眼的舊墟竟然隱藏着不少精靈活潑、轉數極高的長者。

「你不是陳醫生嗎?」一名中年女士靜悄悄地走到我身邊,然後她告訴身邊的茶客,當年如何陪伴她的媽媽到威院腸胃專科覆診遇上我。「陳醫生,我有灰甲,應該怎樣處理?」「我經常耳鳴,西醫說無能為力,我應該找中醫嗎?」我的一盅兩件早茶忽然變成了長者義診……「陳醫生,這件馬拉糕是送給你的!」真是要再次多謝老闆娘!

政府不斷努力地推出新政策,希望活化舊區,改善環境,達到睦鄰、安老及跨代共融。原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情味卻在這個不起眼的老舖找到。這些舊區經濟效益低,但它卻成為不少長者、老街坊及低收入一族的社交生活圈子。活化舊區或許會改善居住環境,但亦破壞原有緊密的社區網絡和人際關係。究竟我們願意為着經濟發展付出多少代價?

文:陳家亮(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中大醫學院教授,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