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港「無藥醫」 癌末婦北上買藥平一半 每月到深圳覆診 議員促與內地合作採購

【明報專訊】49歲的明春,願望是見證17歲兒子成年。去年2月,瑪嘉烈醫院的醫生告訴她乳癌已到末期,只剩5個月生命,且「無藥醫」——因她對許多藥物已有抗藥性。明春2010年確診乳癌,手術後兩年復發,2020年擴散至骨頭。公立醫院「無藥醫」,私家藥費難負擔,明春在病人組織協助下到深圳買藥,其中一款藥的價格僅為香港一半。她現時每月坐輪椅北上覆診,服用一款美國產、已在港註冊但未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的新藥,每月藥費3.3萬元人民幣。有議員促請當局透過集中採購、與內地合作等方式提高議價能力,並加快審批治癌新藥。
明報記者 楊晨 陳展棋
公院「無藥醫」,明春去年轉看私家醫生,醫生在一份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末期乳癌治療指引打了19個交叉,劃掉明春已抗藥或無療效的藥,餘下只有3種藥,首選的藥每個療程約5萬至6萬元,在公院亦需4萬多元,領取綜援的明春一度借錢治療。去年6月,她在病人組織「這裏有愛」的義工陪同下,開始到深圳求醫,同一療程花費約2萬元人民幣。
受惠深圳醫保 藥費減2萬元
明春及後需轉藥,深圳第二人民醫院為她做基因測試後,匹配一款美國產新藥Elacestrant,紓緩骨痛和咳嗽,每月藥費可透過深圳政府推出的醫保「惠民保」減2萬元。現在明春需以輪椅代步,每月北上覆診一次,盼政府能想辦法降低藥價,包括引入非原廠藥等。
醫管局回覆本報稱,Elacestrant的藥廠已遞交納入藥物名冊申請,醫管局藥物建議委員正按既定程序處理;現有11名病人透過「指定患者藥物使用計劃」服用此藥。明春提及,本港有非牟利機構推出Elacestrant資助計劃,每自費3個療程可獲資助1個療程,但她不符合申請要求。
單親母不忍子變孤兒 盼見成年
抗癌15年,明春一直與金錢鬥、與時間鬥,那怕多爭取一天在世都好。她是單親媽媽,丈夫12年前去世,對兒子造成沉重打擊。明春憶述,兒子中學開始有情緒問題,至今仍需服藥,「我不想他成為孤兒,很想見到他考DSE,很想見到他18歲」,她亦擔心去世後公屋被收回。
鄧家彪促加快審批新藥 助病人留港醫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稱,不少新藥較快在內地獲註冊,價格亦更低,加上香港公院輪候時間長,形容北上求醫買藥是「理性選擇」及趨勢,但病人若能在本港就醫可免舟車勞頓,且醫生及病人是「共生」關係,病人流失長遠不利本港醫療發展,冀當局能透過集中採購、與內地合作等方法提高議價能力,另審批藥物註冊申請時可考慮藥價等,並加快藥物審批及納入藥物名冊流程。
醫管局:現引入新藥縮至5個月 研註冊階段同步議價
醫管局回覆稱,現時癌症藥物及其他治療嚴重疾病的藥物已獲優先納入藥物名冊的評估機制,由申請至納入藥物名冊的時間由以往10個月縮至5個月;將探討不同措施加快引入新藥,例如在藥物申請註冊階段同步與藥廠議價。
政府2023年11月實施「1+」新藥審批機制,新藥在提供本地臨牀數據支持下,可由以往須取得兩個認可國家發出的藥劑製品證明書(CPP),減至只需提交一張,目前有14款新藥透過新機制註冊,當中7款是治癌新藥。衛生署向本報表示,一直與醫管局就藥物註冊緊密溝通,尤其是「1+」機制,署方會繼續檢視及改良制度。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病人組織帶病患北上 每周一次 每次20人 (2025-08-31)
漸凍人新藥內地版平港九成 病友研北上醫 (2025-0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