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半年17童自殺 學者:乏成因研究難對策 稱港支援系統不俗 惟側重「補安全網」或只防「災難」

發佈於

【明報專訊】教育局今年上半年接獲17宗學生懷疑自殺身亡個案,開學在即,昨出現兩宗學童懷疑自殺死亡個案。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年底推出「二級三層應急機制」框架,識別並支援全港有精神健康問題者,據悉學校是重點之一。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教授陳秀雯接受本報訪問稱,香港的支援系統相比其他地區已做得不錯,但學童出現精神健康警告至輕生乃漫長過程,側重「補好安全網」或只將焦點放在應對最災難的結果,而目前本港無任何學童自殺成因的研究,在欠缺數據支撐下難對症下藥。

明報記者 葉希雯 梁寶華

教育局答覆稱,去年錄得28宗學生懷疑自殺身亡個案,今年首半年則接獲17宗。局方稱,學生自殺涉多項因素,且每年個案情况不同,不宜比較。

改制後第三層應急107轉介 第二層243

為應對學童自殺問題,政府前年12月推出三層應急機制,當學校識別學生具自殺風險時,可按嚴重、緊急程度轉介至「校外支援網絡」或醫院管理局精神科專科門診,暫定今年底結束。綜合社會福利署及醫管局回覆,去年11月改制後至今年6月,學校校長經第二層轉介至社署「校外支援網絡隊伍」共有243宗個案;而經第三層轉介至醫管局精神科服務的則有107宗,當中緊急佔7%,半緊急佔58%;其餘則屬穩定個案或已獲醫管局跟進。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林正財今年2月提出「二級三層應急機制」,第一級是預防,第二級是盡早識別。當學校識別高風險個案時,再分三層處理,第一層個案以朋輩陪伴為主,第二層及第三層則沿用現行機制,分別由社福機構及醫管局精神科服務承接。

需意識「輕生念頭普遍」 關鍵在阻實現

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主任榮潤國表示,各界應對學童輕生時往往「想找到quick fix(應急解決辦法)的答案」,而「補好安全網就是至少做一些事」。他說,青少年及家長需意識「有輕生念頭是很普遍的,比我們想像的更加普遍,但並非有此念頭就一定會尋死」,關鍵在如何阻止具輕生念頭的學童付諸行動。

籲學界重訂目標優次 學童多睡多玩

該學系教授陳秀雯亦指出,學童出現精神健康警告至輕生乃漫長過程,側重「補好安全網」或只將焦點放在應對最災難的結果。她眼見本港學童「無得唞」,「很多學生從小學開始已睡不夠,每升一級功課就更忙;到中學,父母開始放手,失眠及情緒問題更突然飈升」。陳秀雯呼籲,學界長遠需重訂目標優次(reprioritize goals),「讓學童睡多些覺,參與多些熱愛的課外活動,只給予適量功課」,才能建立正向環境。

90年代長者輕生潮 跨專業研究解危

陳秀雯又提及,目前本港並無任何學童自殺成因的研究,而學童為何自殺亦成「最沒有答案的問題」,而欠缺數據支撐亦難對症下藥。翻查資料,香港1990年代曾現長者輕生潮,當時衛生福利局曾委託大學作跨專業研究,透過訪問自殺長者的家人及朋友,追溯長者尋死遠因及情况,至2002年公布報告後推出多項措施,有效紓緩長者輕生問題。陳認為值得汲取及思考當年針對長者自殺的科研經驗。

陳秀雯補充,死因研究需由醫學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的跨專業團隊主責,透過多角度訪談自殺者遺族,重塑逝者心理學醫學上的病理狀態,包括性格、成長背景、心智發展、家庭、社交和社區因素、所得專業和非專業支援的條件和障礙。她說,研究目的非在詬病,而是為所有人尤其政策制定者帶來深入反思和成長。

不宜指摘尋死者 亦不應美化死亡

至於社交媒體涉及自殺的討論,陳秀雯則稱,網民不宜以道德勒索方式指摘尋死的人,但亦不應美化死亡。她說,公眾需了解到輕生念頭也是一種感受、一個健康問題,「毋須怪責自己,但亦不應輕易結束生命。如果願意找人聆聽,慢慢探索面對的困難,很多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中大研AI助青少年改善睡眠 預防精神病 (2025-08-31)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