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新三樣嚴打偷騙稅 官媒:退過剩產能

【明報專訊】國家稅務總局昨首次公布「新三樣」(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領域偷騙稅典型案件,包括騙享稅費優惠、騙取出口退稅。當局高調做法引起外界「削補貼」猜測。官媒引述專家解讀,稅務部門嚴查「新三樣」偷騙稅有利遏制「內捲式」競爭、推動過剩產能退出,規範優化「新三樣」優惠政策勢在必行。
外貿「新三樣」是相對於服裝、家電、家具等「老三樣」外貿貨品而言。中國就「新三樣」實施多種稅費優惠政策。在國內,包括建廠、研發等有多種補貼及稅費減免;對於產品出口,鋰電池及光伏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去年底由13%減為9%,電動汽車退稅率仍為13%。有關補貼政策也引發貿易爭端。
稅務總局公布兩宗案件分別是,江西南氏鋰電新材料有限公司將非直接從事研發工作的人員工資費用668.22萬元納入研發支出申報。深圳騙稅集團通過操控11間企業,虛開發票、虛構生產加工假象,將不能退稅的產品,以可退稅的「新三樣」產品名義出口,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1.49億元。還有些企業將「節省」的成本用於降低價格,搞「內捲式」競爭,加劇產能過剩。
學者:須調整補貼標準及範圍
人民日報社旗下「證券時報網」引述吉林財經大學稅務學院院長張巍表示,查處「新三樣」領域的偷騙稅行為,有利遏制「內捲式」競爭,推動過剩產能退出,助推價格特別是PPI回升。人民大學教授朱青認為,中國「新三樣」產業規範優化優惠政策勢在必行,需要適時對財政補貼標準及範圍調整優化,規範稅收優惠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