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中國

北京聞風:樹立正確認知 中歐可再造合作紅利 /文:鍾鳴九

發佈於

【明報專訊】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第25次中歐領導人會晤本周在北京舉行。內地學者指,中歐經貿仍呈強大韌性,雙方當秉持務實理性態度,尤其歐方需超越「對手」定位認知,才能再造合作紅利。

近年,歐洲對華負面聲量上升,渲染中國稀土威脅,通過禁令排擠中企參與醫療器械投標,對中國新能源車加徵關稅,令外界對中歐關係走向產生疑慮。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時強調,雙方要深化戰略溝通,增進理解和互信,樹立正確的相互認知。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表示,中歐建交50年來,雙邊關係實現跨越式發展。經貿合作尤為顯著,雙邊貿易額增長超300倍(從24億美元增長到7858億美元),貿易模式從產業間互補轉變為產業內協同。如今,雙方在車輛、生物醫藥、原材料、光伏、電子產品等高附加值產品領域形成產供鏈雙向流通。

「一系列重大事件和節點不斷深化中歐經貿聯繫。」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姚鈴指出,即便歷經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2009年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3年新冠疫情,中歐經貿關係仍呈現強大韌性。

學者:美向歐安全保障無可替代 影響難避

然而,當前歐方一些人強化對華關係「三重定位」、誇大經貿具體問題、在烏克蘭問題上無端指摘中方。有觀點認為,這是因為歐盟對華政策受美國戰略裹挾。

姚鈴分析,二戰後80年,美國向歐盟提供的安全保障是無法替代的,美歐貿易投資往來規模也遠超中歐,因此歐盟對華經貿政策不可避免受美國因素影響。歐盟不斷增加對華「去風險」政策,如限制中企投資歐洲關鍵基礎設施等都是實證。

「問題更植根於歐洲對華認知發生結構性轉變。」丁純認為,經濟上,中國製造業的全產業鏈優勢,以及在光伏、動力電池等領域的技術反超,引發歐洲傳統產業的焦慮;地緣衝突與疫情衝擊下,歐洲強化「去風險」訴求,把稀土、醫療、基礎物資等關鍵領域的對華依賴,視為供應鏈安全隱患。

姚鈴也指出,失落與焦慮促使歐洲在處理對華關係時,更多突出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一面,弱化合作伙伴角色。不過,姚鈴直言目前中歐經貿仍堅固,其「壓艙石」作用並未改變。

學者:華需正視歐對供應鏈安全關切

丁純認為,面對困局,雙方需正視現實,避免因各自追求最優解而陷入雙輸,歐方不應強求中國在俄烏間選邊,中國也應正視歐洲對供應鏈安全的合理關切。雙方可探索關稅互惠、相互認證等「次優」方案。

文:鍾鳴九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