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香港】口琴與管弦樂共舞

【明報專訊】上月初,香港藝術發展局舉行30周年誌慶藝術節開幕音樂會,當時甫開賣就即告爆滿,票房在管弦樂音樂會中少見地高。其中一個原因,相信是拜重量級嘉賓——知名歌手王菀之所賜,她當晚連同香港城市室樂團,在音樂會下半場,重新演繹首個個人管弦樂作品——交響詩《消失的一格》,吸引不少非管弦樂團樂迷的粉絲到場支持。而我作為音樂會「雜食者」,同樣對此組合感到新鮮,有幸成功購票入場觀賞。不過今次想分享的,是上半場的另一焦點,世界口琴冠軍李俊樂(Gordon)與香港城市室樂團的表演,他演繹米高.史拔華可夫斯基的《口琴及管弦樂團協奏曲》。
這次並非李俊樂與香港城市室樂團首次演繹此樂曲,兩個表演單位早於2021年7月的「心弦口琴」音樂會公開演繹同一曲目。不過當時錯過了,只能翻看網上重溫。今次有機會現場觀賞,實在令人歎為觀止。樂曲顧名思義,是為口琴及管弦樂團的特色而創作的曲目,先以寬廣壯大的管弦樂引子揭開序幕,再以獨奏形式將口琴家帶到舞台鎂光燈下,令觀眾的耳朵無法離開口琴的音色。口琴家隨即與樂團生動合奏,旋律在空氣中共舞。這是史上首部為口琴與樂團而撰的大型協奏曲,我後來再向李俊樂查證,他說開幕音樂會用了許多的演繹方法,其中第二樂章更用上低音口琴演奏,這算是口琴領域的一個重大突破。
回到是次音樂會的表演上,李氏的口琴聲音嘹亮、技巧靈活,收放自如。這對世界口琴冠軍而言,或許是基本的讚許,不過其口琴聲量媲美,甚至壓倒管弦樂團的聲量,讓人嘖嘖稱奇,現場掌聲不斷。細看其簡歷,提到「李氏將笙的技巧與氣功呼吸法研發成新的口琴演奏技巧,以及發明雙共鳴口琴」。
他除了是已知的著名國際口琴家,同時亦是笙演奏者,師從著名笙大師鄭德惠。笙是中國一種自由簧管樂器,亦是唯一吹、吸皆可發聲,以及唯一可以吹奏和聲的中國吹管樂器,被視為許多自由簧樂器,包括口琴的始祖。翻看李氏早年接受的訪問,他認為有需要增加口琴的聲量及音色,以免被其他樂器及管弦樂團比下去,所以與口琴老師發明雙共鳴口琴。相信這些舉措是令他的口琴在樂團合奏的聲音突圍而出的其中數個原因。
有別於「搶手樂器」,如鋼琴、小提琴、長笛等,輕巧的口琴則容易被忽視。其實香港一直有不少頂尖的資深口琴家,如梁日昭、馮安、黃霑,不乏世界口琴冠軍。近年口琴亦開始進入香港年輕觀眾視野,成為演出中的主角,不少的口琴新星冒起,除了李俊樂外,Cy Leo(何卓彥)亦是另一位為人熟知的半音階口琴家、作曲家和唱作人。各人在自己的領域上,以口琴演繹原創音樂、古典音樂、民謠、藍調及爵士等不同的曲風。
文:張山十年
(藝術行政人員,閒時最愛坐在觀眾席享受表演藝術)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墨爾本】愛是…… (2025-07-11)
【東京】睇牙梗係要有實力! (2025-07-11)
【鹿特丹】廢墟的家 (2025-0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