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江玉歡:以遠見重塑引領亞洲文旅規則

【明報文章】啟德體育園今年3月開幕,迅速成為香港盛事經濟新引擎,國際七人欖球賽3日吸引逾11萬觀眾。演唱會經濟同樣火爆:其中一場體育園的演出開售時,逾80萬人同時搶票,5000餘套「酒店+門票」套餐幾秒內告罄。政府公布的盛事年表密集鋪排,2024年全年240項盛事吸引200萬旅客人次,為香港帶來約75億元消費額及45億元經濟增加值,印證「盛事驅動經濟」策略的初步成功。
然而,表面的熱鬧難掩隱憂。香港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需突破「頭痛醫頭」的被動治理模式。當逛展、觀劇、聽演唱會成為內地旅客新潮流,香港吸引力仍過度依賴大型活動帶來的瞬時流量。香港若僅滿足於做「國際演出場館」或「賽事中轉站」,要警惕在全球旅遊變革中滑向追隨者角色。
2024年政府發布《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提出四大策略,目標到2029年將旅遊業增加值提升至1200億元,就業人數增至21萬。其中「吸引高增值過夜旅客」的定位,與歐洲小國馬耳他的經驗不謀而合。
借鑑馬耳他「需求倒逼升級」模式
馬耳他作為地中海島國,面積僅316平方公里,通過精準遊客結構調整,實現可持續發展:2024年上半年遊客量增長23.4%,全年逾350萬旅客人次,旅遊收入達33億歐元;去年首都瓦萊塔(Valletta)郵輪港接待94萬人次旅客,較2019年增長4%。
但該國並未沉迷於數字增長——馬耳他酒店飯店協會主席指出,旅遊業已接近承載極限,必須轉向「高價值客群戰略」,有意識地吸引消費能力更強的遊客,並利用其世界級文化遺產作為槓桿,反向推動本地服務業升級,形成「優質客群-高端服務」的良性閉環。
經濟學家分析指出,這種策略在經濟波動時,可能展現出更強韌性。這種「量質並重」策略,使馬耳他在遊客增長的同時,避免了過度旅遊的負面影響。
香港可借鑑馬耳他的「需求倒逼升級」模式,例如針對年輕遊客偏好,開發電競主題旅遊路線,結合數碼港電競場館與本地科技企業,打造「賽事+體驗+產業參觀」的複合產品;在高端市場,可依託中環、尖沙嘴等核心商圈,推出私人訂製藝術導覽、限量版奢侈品體驗等服務,吸引高淨值客群。
在政策設計上,馬耳他通過「四位一體」(歐盟、「神根區」、歐元區、英聯邦)地位整合資源。香港可依託大灣區優勢,推動「一程多站」旅遊產品,例如將本港文化藝術活動與深圳的科技展覽、珠海的休閒度假結合,形成差異化競爭力;同時,借鑑馬耳他的郵輪經濟經驗,優化啟德郵輪碼頭配套,開發「海上藝術展」、「美食巡遊」等特色項目,提升過夜旅客消費。
從「數量導向」轉為「質量篩選」
香港完全具備實踐類似精準化戰略的基礎,只是依賴於政府具有前瞻性的政策設計。未來政府需引領業界,從粗放的「數量導向」,堅決轉向精細的「質量篩選」和產業升級。這要求前瞻地識別和培育細分市場。
事實上,當前世界一些發達國家,譬如日本和歐洲各國,都正從傳統的「數量擴張」轉向「精準調控」,通過需求分層、空間分流、體驗升級等創新策略,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
舉例說:日本設定2025年入境遊客人均消費20萬日圓的目標(約1.09萬港元;較2019年提升25%),重點吸引歐美富裕階層,開發高端醫療旅遊、文化遺產深度體驗等高附加值項目;2025年起,希臘郵輪稅按照差異化收費,按島嶼熱度徵收差異稅費,既控制客流,又引導遊客探索非熱點區;另外,早前西班牙下架約6.5萬個違規Airbnb房源,將住房資源導回本地社區,緩解居民抗議。
精準調控 實現雙贏
真正的引領者,必須超越追逐市場熱點的層面。政府需要看到,今天旅遊業核心矛盾已從「吸引遊客」轉向「管理遊客」。
精準調控,並非抑制需求,而是通過分層、分流、深耕,實現經濟收益與居民福祉的雙贏——讓遊客成為「深度體驗者」,而非「數字負擔」。未來5年,香港不應滿足於做全球盛事的「搬運工」,而應該以遠見,重塑和引領亞洲文旅規則。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江玉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