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蔡秀青:對於香港 我們仍然有要求

發佈於

【明報文章】我們對於自己、對於香港,仍有什麼要求?仍可以有什麼要求?

市况低迷、經濟環境不樂觀、地緣政治太遙遠、本地發展不受控……筆者仍堅持覺得要寫一篇回應「我們對於自己、對於香港,仍然有要求」的文章,除了是因為這是留在香港祈望這城市會走出低谷,更是因為這可能是帶領香港走出停濟不前的鎖匙。

一切價值的重新評估

今年以來,香港民意研究所於2月13日發聲明指擱置自費研究活動,並將轉型或結業;2月20日民主黨中委會成立小組處理解散安排;2月28日香港融樂會宣布解散;3月1日啟德體育園開幕;4月7日恒指單日下跌逾3000點;近來接連有連鎖餐廳及小店執笠;外資及內資重新部署;本港開拍電影數量持續下降;市民消費模式轉移至網購、內地消費、外遊。

往內地消費和外遊,當然無不妥,只是欠缺支撐本地經濟的原動力。據統計處發表的今年5月零售業銷貨額數據,雖該月總銷貨價值按年升2.4%,但今年首5個月合計的總銷貨值則按年跌4%。

消費市道並未因內地客來港旅遊而帶來顯著價值——「五一黃金周」期間,《明報》調查內地客消費,顯示近半受訪內地客為不過夜客人(共181名受訪者),且當中近三成人消費少於500港元。而今年1至4月的非內地旅客約有400萬人次(佔旅客總數25%);去年全年非內地過夜旅客人均消費約6600元。內地和外國旅客的消費模式及消費產品,值得進一步研究,以重新研究需投資的產業。但現實是,對中小企和小店而言,租金高、人流少,此惡性循環令本地經濟及消費持續不濟。除了政府應增加下調租金的壓力,於內地旅客「消費降級」和外國旅客人數未回復至疫前水平的背景下,港人應該「用腳投票」,支持代表香港衣食住行的店舖。

價值重估,須問的是香港核心是什麼;港人以消費和資本投資「投票」,重組和保留香港價值。我對這仍有要求。

「吉舖」與空洞的香港

當然,港人間中需出外「唞吓氣」,實屬人之常情。據日本觀光廳數據,去年訪日港人人均旅程消費逾1.2萬港元,日均消費1880港元。今年首季,港人訪日已達64.76萬人次。可見部分港人仍有高檔消費,只是似乎沒有投給「由治及興」下的香港。

世邦魏理仕《2025年第一季香港商業房地產市場觀點》指,今年首季整體空置率達17.5%,即約1560萬平方呎;就各區商舖空置率而言,中環6.3%,銅鑼灣5.3%,尖沙嘴14.3%,旺角6.9%,整體商舖空置率為7.8%。現時的「吉舖」不單反映市場情緒和市民對香港前境的態度,更是反映空洞的香港。

筆者認為,租金不應為現階段香港發展的主要指標。政府及業主應提高地舖多樣化,以支持港人和旅客的消費模式,例如增加「香港製造」的特色商舖以吸引人流和留夜旅客;又例如,發展難以在內地購買的農產品、海鮮、醬料、糕點麵包、藝術品等商店;再例如,由香港電影衍生的影視副產品和IP(版權作品)。以往香港地價、租金高,進駐商店的門檻高;現時租金面臨重整,是時候讓店舖圍繞港人的日常生活產品,而非只是藥房和金舖。

增加商店多樣性、提高港人幸福感,讓我們感到在這城市是生活而非只生存。我對這仍有要求。

基層壓力 雪上加霜

未知高官對市民的困境有多認識,惟經濟差時,基層聲音更勢弱言輕。數月前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討論「精準扶貧」;在「是旦」和「鬥慘」的風氣之下,社會對扶貧的期望不大。然而基層的需要,常在經濟發展的討論中缺席,但他們卻是持續支撐香港的支柱。「關注基層住屋聯席」和「全港劏房居民大聯盟」提出現金津貼恒常化、重推「N無」津貼、設立起始租金、為簡樸房租戶提供搬遷津貼等。如何清晰界定「養懶人」與提供社會安全網之別,仍需更多討論,避免「有毒文化」影響有深切需要的市民。

「兩餸飯關注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有逾600間兩餸飯店,較2021年的約300間增幅達一倍。兩餸飯店冒起,除了是部分市民需以此捱過一餐又一餐、慳錢去旅行、審慎消費以未雨綢繆,亦是「塘水滾塘魚」的表徵。這漣漪效應和「洗牌」,並非良性競爭的演變。

面對香港困局,我們需重思對於自己、對於香港,仍然有什麼要求。

(作者按:「我們對於自己、對於香港,仍然有要求」為引自《突破書誌》的編輯)

作者是倫敦大學學院公共政策理碩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蔡秀青]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