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即時港聞

中大6項目獲「產學研1+計劃」資助 研創新機械人平台提升手術精準度 (13:53)

發佈於

創新科技署上周二(17日)公布第二批25個獲「產學研1+計劃」督導委員會建議資助的項目,當中中大佔6個。由首位引入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手術的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及其研究團隊開發的創新機械人平台「華陀外科手術系統」,利用柔性機械人技術,提升ESD手術的精準度、靈活性和安全性,讓醫生能更有效治療患者,同時減少併發症。該系統目前只應用於動物階段,目標希望短期內進行首個病人治療實驗,並達到多中心研究,以取得相關認證,將來可推行至減重手術及其他更複雜手術。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助理教授葉瀚智表示,ESD作為早期消化道癌症的標準微創治療方式,既能完全切除腫瘤,又能保留健康組織,但ESD技術門檻高且高度依賴外科醫生的操作經驗,醫生須將內窺鏡及手術刀置於頭頂,由頭部操作手術,導致學習ESD技術的難度高,患者治療效果亦存在差異。

葉提到,全球每年有逾300萬新診斷的腸胃部癌症病人,全球暫未有完成內窺鏡機械人發展至市場階段,而目前「華陀外科手術系統」只於動物階段,目標希望短期內進行首個病人治療實驗。

研首個由香港自主研發微生物組診斷技術 助診斷炎症性腸病及自閉症譜系障礙

由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研究)兼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黃秀娟、中大醫學院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陳家亮領導的研究團隊,聯同微識生物科技診斷有限公司,正研發新一代非入侵性診斷技術,針對炎症性腸病及自閉症譜系障礙兩項全球重大健康挑戰,推出兩項突破性技術「Enterosight」及「MetaGenie」,前者是一種基於糞便樣本的PCR檢測,用於診斷炎症性腸病;後者則是一個由人工智能驅動的宏基因組平台,用於自閉症譜系障礙診斷。

黃秀娟表示,項目將帶來首個由香港自主研發、具備全球註冊潛力的微生物組診斷技術,形容是標誌著香港在領導微生物組產業發展上的重要里程碑,計劃於2027年在香港推出產品,並啟動美國及中國的註冊程序。

她指,兩項測試均透過分析微生物特徵,從單一糞便樣本提供準確、經濟且快速的診斷結果。其中,「Enterosight」有望將診斷成本降低逾九成,減少不必要的腸鏡檢查,「MetaGenie」則已獲美國FDA授予「突破性醫療器材」認證。技術成果已刊登於《自然醫學》及《自然微生物學》,並在多族裔群體中驗證其準確性,具備臨牀應用及全球推廣潛力。

於2023年推出的「產學研1+計劃」以配對形式資助不少於100支來自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有潛質成為成功初創企業的研發團隊。每個獲批項目可獲1000萬至1億元不等的資助,評審準則包括項目的創科內容、項目成果的商品化機會、團隊的技術及管理能力、項目能否配合政府政策或對整體社會有利及項目的財務因素。首批獲計劃支持的24個項目,資助金額總值逾1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