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即時港聞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與兩大學合作普查馬蹄蟹 城大副教授:發展生態旅遊時必須適當管制 (14:34)

發佈於

明日(20日)是國際馬蹄蟹日,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去年起與中大及城大合作,運用全自動無人機系統及人工智能(AI)技術,於下白泥泥灘進行為期2年的馬蹄蟹普查先導計劃。對於政府建議發展白泥成生態旅遊節點,城大化學系副教授張肇堅表示,保育瀕危物種責無旁貸,認為若要發展旅遊,就必須有管制措施。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保育及社區合作經理溫翰芝表示,樂見當局就白泥初步土地用途建議提出建海岸保護公園,團隊會收集數據及資料,助政府做一個更有效的管理方案。

4億多年前已存在的「活化石」馬蹄蟹學名鱟,全球有4個品種,其中中國鱟及圓尾鱟可在本港找到,前者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

對於政府建議發展白泥成生態旅遊節點,張肇堅表示,白泥及下白泥是本港最多馬蹄蟹的地方,若要保育馬蹄蟹,必須保護到白泥及下白泥的泥灘。他又指,若要發展旅遊,必須有管制措施,舉例新加坡為保育馬蹄蟹及紅樹林,會興建天橋供遊人在橋上觀賞馬蹄蟹,「既可達到郊遊目的,又不會破壞泥灘生態」,長遠需有規劃令保育與旅遊互相配合。

研究團隊指無人機及AI偵測精準度逾九成

研究團隊今早於下白泥泥灘進行馬蹄蟹普查,計劃將系統引進至大嶼山水口灣等其他馬蹄蟹棲息泥灘。中大機械及自動化工程學系研究助理教授陳曦表示,研究團隊開發一個專門為馬蹄蟹幼體的細微行為和形態設計的系統化資料標註流程,針對無人機收集到的影像,建立及訓練AI演算法偵測及識別馬蹄蟹。他指,團隊透過圖像分割基礎模型,按照馬蹄蟹的形態學特徵,例如爬行軌跡長度、闊度和連續性等資料,將收集所得的影像進行更微細的調整和分類,同時讓AI系統學習排除自然環境中的各種干擾因素,大幅提高辨別馬蹄蟹的效率,識別精準度已提升至90%以上。

陳曦提到,下白泥泥灘普查的範圍約為150米乘1000米,以往需將泥灘分為不同區域,由一組不少於4名研究人員同時記錄馬蹄蟹數目,每次普查約需一至兩小時;使用無人機及AI技巧後,只需一位人員,約30分鐘即可完成實時數據採集,無人機更可覆蓋沿海岸的紅樹林等較難抵達的位置,為本地馬蹄蟹種群的分布情况提供更多研究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