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善養救未來:大蝦細

發佈於

【明報專訊】我必須自首。

我曾經不止一次大聲向2歲兒子吼叫,也曾經出手打過他。是不是有點諷刺?一個相信善養並宣揚「讓打罵止於上一代」的新手媽媽原來說一套,做一套。

我對於那個可怕的自己深感厭惡,再加上自己花了那麼多時間學習善養,結果還是走不出那舊有的套路,我打從心底裏鄙視自己。我當然知道不應該吼、打,然而在那個當下,我總感覺到有一股熱力直衝上腦袋,把理智線全燒斷,讓我完全控制不了自己。清醒的部分猶如被困在一個玻璃箱中,努力喚醒自己,卻只能眼睜睜看着自己着了魔似的大吼或舉起手拍打下去。而就在開口或出手過後的一剎,清醒的部分馬上被釋放,我瞬間醒過來,看着一臉惶恐的孩子,只能緊緊抱着他,流着淚向他道歉。

我無法再這樣下去,我覺得自己早晚會毁了孩子。

在機緣巧合之下,我遇上了一名來自澳洲、年近80的德國籍心理學家Karla,她同時也是「人智學」(註)專家。我跟着她上了5天課,我很佩服Karla老師看待事情的深度與闊度,也深深感覺到她完全接納陰暗面。

我信任她,於是便約她做心理諮詢。

怕兒子太瘦小被欺負

在傾談中,我指出自己很害怕長得比較瘦小的兒子會被人欺負,無法為自己挺身而出。所以當遇上跟兒子健康相關的事情,例如他不吃飯、遲遲不睡覺或是不肯刷牙等,我特別容易失控。「他必須長得高高壯壯才能生存下去!」我內心有一個部分這樣吶喊着。明明我從小到大都長得比較高大,沒體會過被人欺負的感覺,而事實上在求學時期我也多次見證長得較瘦小的同學如何捍衛自己。我父親也是長得瘦瘦的,據他說,童年時期他非常懂得求生之道,加上他身手靈活,根本沒怎麼被欺負過。我實在百思不得其解,這個信念、這份恐懼到底從何而來?

Karla老師再深入問我與父母的關係,我提到父母家教甚嚴,一切都替我想好、打點好,即使是我不喜歡做的事,也不能拒絕。她聽罷淡淡地說:「原來如此。拒絕會被打罵,不拒絕又違反自己的心意,反抗的話就會被冠上『不知感恩的不孝女』的名號。你一直都覺得自己內心被困在監獄中,搞不清自己真正的想法吧?」我默默低着頭,心頭很緊。「我現在可以理解為什麼你會害怕兒子被欺負了。因為你一直被父母『欺負』而又沒有反抗,你把這份恐懼投射在兒子身上了。你必須做的,是脫離父母的掌控。」我沒有太大反應,彷彿她只是說出我一直都知道但不願承認的事實而已。我深知父母以愛之名在「欺負」我,但我的內在小孩大概很害怕吧?一旦承認父母欺負我,就等於否定父母對我的愛。然而細心想想,我現在也是媽媽了,我當然愛兒子,但我確實仗着自己長得比兒子高大,又仗着他必須依賴我,明明是自己在窮着急,卻打着「我是為你好」的名號,肆意把自己的不滿發泄在他身上。我的所作所為,不正是「大蝦細」嗎?難道我不愛他嗎?原來兩者是可以並存的。

那次諮詢之後,我比較能及時停下來關顧自己的情緒。當然我還是有狀態不佳的時候,但我試着接納自己。

這層理解和覺察讓我撥開雲霧,青天就在不遠處吧。

註:「人智學」是由奧地利哲學家Rudolf Steiner創立,是探究人類本質的智慧之學,也是華德福教育的基礎。

2025年7月7日下午2至6時教育大同推出首屆善養同感心大使培訓,名額有限,可掃QR code報名!

文:王廷怡(全職母親。每天努力做善養實驗,從中陪伴孩子成長,同時療癒自己)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