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梁天卓:父親的存在感

發佈於

【明報專訊】剛過去的星期日是父親節。許多孩子或家庭成員都以不同方式表達對爸爸的感謝:有的送上名牌皮帶,有的訂製蛋糕,更多的是在社交媒體上曬出一家大小的溫馨時刻。但對孩子來說,最珍貴的從來不是這些節日儀式,而是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陪伴。

在父親節這個提醒我們「父愛」的節日裏,不妨反過來思考:父親的角色除了經濟支柱,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參與。愈來愈多研究指出,父親願意花時間與孩子相處,對孩子的社交與情緒發展有深遠的影響,而這種影響,不需要等到節日才開始,也不會在節日之後結束。

孩子的社交能力與情緒管理,不是自然而然就具備的,而是在互動中習得的。當父親願意放下手機、關掉工作電郵,專心與孩子玩耍、談天或做些簡單的日常活動,這種陪伴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孩子從中體會到如何輪流、如何控制情緒、如何表達不滿,同時也感受到被重視、被理解的安全感。

關鍵在用心陪伴

與母親較常擔任照顧者的角色不同,父親在親子關係中經常扮演「遊戲伙伴」的角色。這種角色看似輕鬆,其實蘊含豐富的教養功能。無論是一起搭積木、打波,還是在公園中胡鬧一番,這些互動都能幫助孩子建立基本的社交規則與人際信任。對某些孩子而言,與父親的「打鬧」甚至是一種情緒釋放的出口,幫助他們學習如何處理壓力與挫折。

當然,每位父親的工作與生活條件不盡相同,能陪伴孩子的時間也有所限制。但關鍵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用心。十分鐘的睡前故事、一次專注的球場陪練,遠比一整天的「人在心不在」來得重要得多。對孩子來說,這些片段會在心裏留下痕迹,成為日後建立情感安全與自我價值的基礎。

父親節可能一年只有一天,但「做爸爸」這件事是每天都在進行的。願每一位父親,都能在忙碌之中找到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因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真正不可替代的,不是你賺了多少錢,而是你曾陪他們走過多少時光。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facebook.com/tommyleungpage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梁天卓 經濟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