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樹培:皇后山水質事件:香港水務管理的升級契機

發佈於

【明報文章】皇后山水質事件,一個地區的供水事件,上升到特首層次去處理,實屬罕見。筆者分享一些看法,希望對皇后山水質事件的溯源報告有所幫助。

是危機也是契機 首先急市民所需

水務署初期將事件的焦點,放在檢測食水的樣辦;為了等待126個水樣辦的正式化驗報告,拖慢了回應公眾的關注。其實,水務署理應可以針對市民的關注和疑慮,先做一個大概的回應,爭取市民的理解和信任在先,表達政府是急市民所需。

水務署長強調瀝青屬惰性物質,難溶於水,短期接觸健康風險低。即使這個專業評估是正確,惟這與居民的實際體驗卻有很大落差。首先,濾水器的瀝青黑點,肉眼可見;即使無毒,難免會引發觀感上的抗拒。濾網孔徑為0.1毫米,若沉積物小於0.1毫米,濾網便攔截不到,市民不安是可以理解。

其實,皇后山水質問題並非近期出現。根據北區區議會文件,自2022年9月起接連收到皇后山邨及山麗苑居民就食水水質問題的求助,居民表示由該年9月起,廚房及浴室食水夾雜黃泥沙狀物及不明黑點;有數戶居民亦發現,其濾水器濾芯使用不久已變成泥黃色。這表示皇后山水質事件其實已達兩年多,雖然水務署及房屋署其間已有跟進,包括冲洗喉管、加裝濾網等,不過始終未觸及污染的根源,才會觸發今次社會高度關注。

一個小區的民生事件,短時間激化為一件矚目的社會事件,除了公關策略之外,在實務方面,也揭示一連串問題——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除了在喉管加裝濾網之外,如何查出水質污染的根源,這才是最根本和核心所在。另外,水務署和房屋署如何合作解決水質問題、其間如何與居民溝通,提出解決方案以釋除疑慮?

400米瀝青喉管是污染元兇?

現時懷疑水源污染的焦點,是一段400米長、直徑600毫米、有內層瀝青的鋼管。筆者提出一個疑問:全港有瀝青內塗層的水管,有700公里之多,為何其他供水區域沒有出現瀝青剝落,引致食水出現微粒黑點的問題?為何單單皇后山邨及山麗苑出現這種獨特水質情况?坪輋至皇后山供水區域的配水網,有何特別?這才是查考的焦點。因此,發展局長要求水務署為皇后山水質事件於兩星期內提交溯源報告,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方向。

短期改善水質的方案,除了加強冲洗喉管、清洗水缸、加裝及勤加檢查濾網之外,當局是否可以考慮臨時調整粉嶺區域(包括坪輋、皇后山)的供水網絡,改變皇后山邨及山麗苑的供水源頭?這個方案的好處是可即時改善水質,又可以騰出空間和時間,讓工程人員徹底檢查這段400米有問題的水管及相關水網。只需在工程上作出改動,包括鋪設小量喉管及/或加裝閘掣,涉及較少資源,但又能夠發揮即時效果,筆者覺得這方案值得研究。

分享類似經驗

筆者分享一個類似的經驗。多年前一個大型屋邨相繼入伙,與皇后山邨的情况類似,入伙初期也發現零星水質投訴個案。新喉管在應用初期,水質稍有異常,屬正常情况;只需稍加冲洗,問題通常都能夠解決。然而,這個大型屋邨在加強喉管冲洗後,只有短暫效用;隨着用戶漸漸增多,水質問題始終沒有徹底解決。當時的評估是,水質污染的根源不在屋邨範圍及附近區域之內。

經過詳細調研,終於找出污染源頭,是與一段距離供水區幾公里以外的大直徑水管有關。這段水管鋪設的結構有些特別,水管有一段「低點」(所謂「死位」),令淤泥及沉積物容易積聚。隨着屋邨入伙戶數漸多,水量和流速增加,沉積物便容易揚起,因而引起下游水質問題。污染源頭一經鎖定,這個屋邨的水質問題便得到根本解決。

皇后山邨的背景,或許跟上述個案未必一樣。筆者提出這個經驗,希望為調查方向提供另一個參考角度。

供水任務的真正挑戰

更換大直徑鋼管的費用,相當昂貴。鋼管結構非常堅固,一般在復修的時候,未必需要更換整條水管,只需在內壁加上適當保護內層,便可以大大延長水管壽命。

其實,現時水務署面對的挑戰甚大,需要更換或者復修的舊水管,仍有幾千公里。每日從電台的交通報道中聽聞的爆水喉頻率仍高,爆水喉不但影響食水供應和交通,除了要負擔昂貴維修費用,還有隱藏的社會成本。如何在有限資源下,安排處理復修水管的優次,是一個很大的考驗。當然,最後的目的就是維持一個穩定、優質的食水供應,善用資源,減少爆水喉數量,以及大幅降低漏水率。

大陸東江供應香港的原水,經由封閉管道輸港,確保水質不受河道污染。原水供應在質和量兩方面,都得到確實保障。今年3月,粵港兩地慶祝東深供水工程通水60周年,重溫「東江之水越山來」的情懷。香港兩個在海上建成的淡水湖——船灣淡水湖及萬宜水庫,是世界首創的工程項目。

香港的水務工程及建設讓香港人引以為傲;本港的濾水設施、供水系統及配水網絡,達國際一流水平;香港水價便宜,更是市民之福。本港水務基建及供水系統,有很雄厚穩紮的基礎,市民對香港的食水基本上是可以完全放心。

筆者曾撰文提出應盡快調整水費,以達至儉水之效。現時政府財政及儲備緊絀,惟香港經濟環境不佳,水費凍結了30年,今年也未聞調整,可見調整水費仍然面對很大張力,政府是關注民生需要的。現時香港供水系統的漏水率屬偏高水平;人均用水量以國際水平計,也屬偏高。因此,水務資源的配置,更加應該放在減漏及珍惜用水的地方。

今次皇后山事件,暴露了香港老化水管隱蔽性的風險,引起社會大眾注意。筆者希望當局能夠將此次處置,轉化為香港水務管理的升級契機,配置適當資源,應對喉管老化問題。

作者是水務署前總工程師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