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李嘉恒:設中央名冊 助支援高危家庭

發佈於

【明報文章】早前,牛頭角樂華北邨發生一宗令人心碎的悲劇:一名女童被發現伴母屍多日。涉事家庭的情况一直受關注,政府部門及女童就讀的學校已經向該家庭提供支援,但這些努力仍然未能阻止悲劇發生。值得慶幸的是,事件中女童並無大礙,已由其他親人接手照顧。這一事件,引發社會對於現有支援「高危照顧者」措施是否足夠的討論,並促使我們重新評估如何更有效識別這些家庭,以防止類似事件重演。

不易識別需要支援的家庭

筆者經常與關愛隊及地區組織一起探訪住戶。與長者不同的是,前線工作者往往難以識別那些需要支援的年輕家庭。首先,這些家庭通常不會輕易透露自己狀况,往往要經過一段時間交流和建立信任基礎,他們才會開始透露一些資訊或表達所需的支援。再者,這些家庭的處境相對脆弱,任何突如其來的變故都可能使他們陷入困境。因此,僅僅依靠單方面接觸和聯絡,是非常耗時的,甚至可能無法及時了解家庭實際狀况,以便提供所需支援。

另一方面,即使我們已經取得一些家庭的資訊,並且識別出需要幫助的家庭,惟這些家庭可能不願意接受支援。基於「家醜不外傳」心態,他們可能會認為接受支援會使他們在社會上被標籤為「有問題」家庭。這樣的標籤,不僅可能對孩子未來發展造成負面影響,還可能影響外界對他們的看法。此外,基於互信和隱私考量,他們可能不希望我們將其資料透露給第三方。事實上,如果能夠於早期介入並提供支援,部分家庭的困境或悲劇是可以預防。

社會普遍對於「以老護殘」或「以老護老」等高風險個案,達成了一定共識,並認為在發現這些情况後,應立即提供必要支援。然而對於單親家庭的情况,即使在「精準扶貧」原則下被視為重點對象之一,仍難以準確地界定和識別;特別是在名義上仍然是夫妻的家庭當中,若雙方感情發生變化,或者父母並不共同居住,實際上只有父親或母親一方獨自承擔照顧孩子的責任。這些家庭的情况,實際上與單親家庭非常相似,照顧者在身心上都承受巨大壓力。不過由於某些經濟條件、健康狀况或家庭結構等客觀因素,這些家庭所面對的危機風險,往往容易被社會忽視。

「高危照顧者」資料庫 須建立相應法律及配套

勞工及福利局最近表示正考慮建立一個中央的「高危照顧者」資料庫,筆者對此表示支持。目前,全球設立此類資料庫的國家不多,但一些地區已通過整合資料和政策創新,建立了類似的識別與支援機制。與其他國家主要依賴人力配置或局部資料應用不同,香港模式基於「資料互通」和「主動介入」,促進不同機構之間的合作,讓醫療、社會福利和社區組織能夠共用資訊,整合來自不同方面的數據。這將有助於更全面了解高危個案的背景,並提供適當支援服務,以降低發生悲劇的風險,及形成系統化的高危篩查機制,具有前瞻性。

筆者期望在資料庫中,能夠區分不同風險程度,將那些雖然目前不需立即支援,但可能需要關注的家庭納入其中。透過持續觀察和關懷,可以有效防止這些家庭陷入高危狀况,從而達到預防目的,進一步加強社會支援網絡。

此外,為進一步提升資料庫效能,必須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及相應配套服務支援。於法律層面,由於私隱條例的保障,一些關鍵個人資訊在未經授權下難以掌握,也無法實現機構間的資訊共用。因此,針對有生命危機的個案,需研究訂立有效機制以掌握必要資訊,從而能夠及早介入並預防悲劇發生。同時,在識別到高危個案後,還需提供緊急暫託服務、心理支援等相關措施,否則資料庫的價值將難以充分發揮。

發揮守望相助精神 建鄰里支援網

更重要的是,鼓勵社區居民發揮守望相助精神,建立一個互助的鄰里支援網絡。相較於各種機構,鄰里之間的接觸頻率更高,尤其是在公共屋邨。鄰里能夠更多觀察有需要支援的家庭,若發現特別情况,及時向相關部門反映,這樣的行為能夠有效促成必要的支援。

只要每個人在社區中多一分關注、多一點互助,共同營造和諧且包容的社區氛圍,對於那些需要支援的家庭來說,這不僅能夠減輕他們的孤獨感和無助感,還能夠鼓勵他們主動尋求必要的援助,從而降低潛在風險。

作者是觀塘區議員、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李嘉恒]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