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增添父能量:爸爸為青春期孩子導航

發佈於

【明報專訊】父親節是向爸爸致敬的大好節日,亦是爸爸反思父子關係的好時間。根據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過去的調查,有超過70%的青少年表示「希望與爸爸有更多深入交流」,但同時有超過60%的爸爸承認「不知道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這組數字道出了現代父子關係的困境。看着那個曾經關係親密的孩子,突然間變成動不動就情緒爆炸、說話帶點諷刺的青少年,許多爸爸都會感到手足無措。青春期就像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筆者希望分享3個貼士,幫助爸爸在這場暴風雨中與子女同行。

1.讓孩子當情緒主人

青春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具挑戰的一個階段,面對生理與心理的變化,青少年常常感到困惑與不安。生理上,青少年需要面對身體上不同的變化;心理上,雖然負責掌管孩子情緒的杏仁核發育良好,但負責掌管理智的前額葉仍在發育,孩子的情緒有可能十分波動。面對情緒化的青少年孩子,爸爸不用正面衝突,可以表示理解正值青春期的他,除了身心靈的劇烈變化,再加上其他壓力等因素,例如:學業、朋輩等,會讓心情很容易煩躁,爸爸可以鼓勵孩子多察覺自己的情緒變化,或者用言語說出孩子的感受:「我注意到你很難過。」亦可向兒子親身示範如何在察覺情緒後調整心情,教導孩子努力當情緒的主人,而非被情緒所控制。

2.以陪伴行動代替電子遊戲

每次在不同的爸爸課程或講座中,大部分爸爸都會對如何控制青春期孩子使用電子產品表示困惑。當爸爸面對孩子沉迷手機遊戲,成績直線下滑,大部分都會選擇「權威式管教」:「你再玩我就沒收手機!」、「未完成功課絕對不准玩手機遊戲」等話語成了父子間的日常對話。但現實是,青少年需要的不是一個指摘他的人,而是一個理解他的伙伴。筆者建議爸爸可以設立「父子時間」,參與孩子感興趣的事,例如:研究遊戲攻略、運動、冲咖啡等。當爸爸不再把電子遊戲視為敵人,與孩子一起探索世界,孩子會發現現實世界也有值得投入的事物,亦更願意對爸爸敞開心扉。

3.我們都是「不完美爸爸」

早前,筆者見到青春期兒子的筆記中,記錄了我因某事難過,兒子很詳細地以圖文並茂展示事件的由來,過程中的我是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當時他的心情又是如何等,我除了驚訝兒子的記憶力,亦更明白爸爸的行為舉止都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在青春期,孩子會觀察爸爸如何處理困難與挑戰,這對他們的價值觀與行為方式有重要的影響。看過筆記後,我更放心向兒子分享當時的心路歷程,讓他明白在他心中的爸爸即使有多堅強,都會有難過失落的時候,這個「不完美爸爸」的形象反而進一步拉近了父子間的距離。爸爸不妨向孩子分享自己青春期有趣的故事、尷尬的時刻,一起在笑聲和輕鬆的氛圍中化解許多青春期特有的敏感與不安。當孩子知道爸爸也做過蠢事,經歷過青春期的高山低谷,孩子會更願意聆聽爸爸的生活智慧。

爸爸的存在本身,就是青春期孩子最好的導航。我們都不必追求完美的管教技巧,只要真誠地陪伴,與孩子一起學習與調整,你獨特的父愛就能成為孩子生命中最珍貴的指南針。

文:黃格平(兩個兒子的爸爸,喜歡與年輕人探討家庭價值,與好爸爸中心一起塑造新一代爸爸角色)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