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綠色生活:小樹靈帶路 拉近人與樹距離

【明報專訊】上周日(5月25日),社區教育遊戲「MyTreeLings」正式公測,記者在鬧市四處探索,掃描「樹牌」上的二維碼並回答問題,不消一句鐘已收穫近10款「小樹靈」。「90後」遊戲開發者Oscar形容,樹木是一種世界語言,自己原對周遭環境漠不關心,現時會駐足欣賞大自然的美麗,盼望遊戲能拉近市民和樹木的距離。生於斯,長於斯,香港樹木承載本地社會文化價值,讓我們重拾到郊外考察的童年回憶,透過樹木與社會連結。
「樹牌」啟發IT人寫遊戲
「以前只知道棉花飄來飄去,從沒留意過木棉樹的果實是怎樣的。」Oscar說。記者相約Oscar在屯門新墟附近看樹,鳳凰木的紅花盛開,石栗以綠葉伴隨,還有一棵逾百年歷史的細葉榕在轉角處屹立不倒……他指,以往埋首工作,忽略了身邊的一樹一木,如今透過開發遊戲,與樹木「對話」互動,十分有趣,「感覺世界變大了」。
Oscar從事資訊科技行業,專注網頁前端開發及區塊鏈等範疇,至近年開始涉獵人工智能(AI)應用。兩個月前,他偶然發現路旁大樹掛有一塊墨綠色的「樹牌」,掃描牌上的二維碼後,隨即連結至一個載有樹木資料的網站。回想中學時修讀地理,他笑言,心中理應「有個譜」,現實卻與樹木關係疏離,「每日經過也不知身邊樹木有何故事」。
他相信,香港生活節奏急促,許多人跟自己一樣,未曾停步細看如此茂密的樹木網絡,故靈機一動,以AI為各樹種製作「精靈」,並開發網站,鼓勵市民學習樹木的知識,「MyTreeLings」(我的小樹靈)的概念就此萌芽。
記者在一棵鳳凰木前停下腳步,掃描二維碼跟「小樹靈」展開對話。遊戲界面跟通訊軟件相近,玩家可以按右上角的「書本」按鈕,閱讀樹木資料,並透過觀察加深認識。記者答對3道問題,成功收集鳳凰木的「小樹靈」,滿足之餘,更重拾到郊外考察的童年回憶。
該些「樹牌」分佈全港各區,涉及逾20萬棵行人路旁樹木。2022年,政府為提升樹木管理工作的效率及成效,應用智慧科技管理,包括為樹木設置二維碼標籤,便利市民匯報問題樹木;該些「樹牌」亦印有樹木的基本資料,包括樹木的中英文名、學名及樹木編號。
當年負責相關工作的顧問、香港園境師學會會長陳元敬說,外國許多地方也有「樹牌」,連繫人與社區,「從小看到大的一棵樹,是什麼物種,又有何特色?」他指,近年愈來愈多市民對植物有興趣,政府部門亦多栽種有特色植物,包括黃花風鈴木及櫻花等,吸引大批市民賞花「打卡」。他相信,遊戲可以促進公眾與大自然互動,同時從園境的角度了解地方文化,「紅棉路因路旁種有木棉樹而得名」。
樹博士:港半數樹種由外引入 「樹木也國際化」
人稱「樹博士」的香港教育大學講座教授(地理及環境科學)詹志勇,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香港樹木,他同樣對「MyTreeLings」讚不絕口,「把政府做的事再推前一步」。他解釋,政府製作「樹牌」讓市民掃描二維碼,卻沒有鼓勵學習,盼藉此推廣香港的樹木故事。
樹博士滔滔不絕,記者猶如在榕樹下細聽故事。自香港開埠以來,當時大英帝國讓各殖民地的林業官員互相交流,樹種亦穿州過省,至香江引入許多來自非洲、美洲或亞洲其他地方的樹木。詹志勇指,香港有3000多種植物品種,其中有逾400種樹木,當中有一半由外引進,「香港連樹木也國際化」。
細看香港歷史,土沉香蘊含珍貴的社會文化價值。詹志勇說,香港的「香」字源自土沉香,由於該木材有微香,中國人把木磨成粉,製成線香供奉神明;當年香港大量種植土沉香,木材先集中在尖沙嘴一帶,再用舢舨運送至「香港仔」的港口,輸出至南中國等地,「香從該處出口,因而得名,及後再延伸至整個香港」。
然而,土沉香亦因香味,成為不法之徒的目標。當土沉香遭真菌侵蝕,會分泌樹脂滲入並包圍腐爛的部分。詹形容,該些腐木香味濃郁,故有人不懷好意,破開壯大的土沉香,取出滲有樹脂的部分炒賣。大棵的土沉香幾近被砍光。2017年,市建局適逢香港特區成立20周年,開展一項土沉香種植計劃,於8個市區更新和活化項目內,種植20棵土沉香。詹志勇認為,此舉具象徵意義。Oscar亦言,日後或會推出「任務」,鼓勵玩家到該8個項目收集土沉香小樹靈。
此外,「區花」洋紫荊也有故事。洋紫荊乃宮粉羊蹄甲和紅花羊蹄甲的混種,在薄扶林山邊,被一位懂得植物學的法國傳教士發現,其後採集樣本予港府鑑定,終在倫敦皇家植物園(Kew Gardens)註冊為新樹種。詹志勇說,該傳教士把「新花」的命名權交予港府,為紀念喜歡大自然及支持植物研究的港督「卜公」(Sir Henry Arthur Blake),政府把「Blake」拉丁化成「blakeana」,加上羊蹄甲屬,組成洋紫荊植物學名「Bauhinia × blakeana」。
洋紫荊作為「混種」,開花不結果,為改寫其「不育」的特性,專家利用插枝法,剪幼枝插入泥中培植,不斷栽種。如是者,洋紫荊從薄扶林山邊開枝散葉,成為香港土產,現時全球許多熱帶地方也栽種洋紫荊。
認樹無捷徑 需循序漸進
時至今日,香港已由小漁港發展成高密度城市。作為園境師,陳元敬指,香港位於亞熱帶,適合栽種的物種較新加坡等熱帶地區多,惟面對高樓大廈林立、綠化區狹小、沒有本地苗場等環境問題,確要想辦法在市區騰出空間。
可幸各方致力構建綠色城市,截至2023年年底,全港有近159萬棵樹木由各主要樹木管理部門所護理,包括建築署、漁農自然護理署、土木工程拓展署及路政署等;常見10大樹種依次為台灣相思、白千層、榕樹、血桐、蒲葵、大花紫薇、朴樹、木麻黃、石栗和樟樹,共約有27萬棵。
另一邊廂,政府在2004年起,把樹齡超過100年、珍貴或稀有的樹木,編入《古樹名木冊》,時至今日載有436個紀錄。
香港擁有珍貴且豐富的樹木資源,詹志勇盼市民「走出去」,多到郊外學習,「在香港生長,沒理由不認識本地動植物」。他憶述,早年有外籍老師編寫教材,欲教國際學校的學生認識香港樹木,邀請他過目及糾正,其內心湧現一種失落感,「本地學校甚少教導鄉土樹木,也基於安全,剝奪小孩出外學習大自然的機會」。
詹志勇指,鑑別樹木要循序漸進,市民可以透過閱讀,學習基礎的植物學知識,其後出外利用五感感受樹木,用眼觀、用鼻聞、用手摸,「認樹不難,要有耐心和有系統地學;最緊要願意花時間,沒有捷徑」。
他為記者上了一課速成班,指出「認樹」要先從外形入手,觀察樹幹、樹枝和樹冠的形態,其次留意地上有沒有板根露出來,再由下而上察看樹幹的模樣。樹皮同樣千變萬化,除了顏色和質感有異,裂縫的密度、深淺及連續性也要不同。他續指,樹葉形狀百變,顏色底面不一,葉脈的粗幼和分佈、葉邊是平滑抑或有齒、質感柔軟或有革質,皆是辨認樹種的重要元素,「各項微小的特徵等同人類的眼耳口鼻,久而久之不用逐樣睇,一認就認到」。
盼為「樹牌」賦予更多價值
遊戲「MyTreeLings」正式公測已一個星期,Oscar未有停下腳步,時刻留意玩家回饋意見,當中不乏窩心的留言。他分享,許多網民協助測試遊戲,有小孩深受吸引,嚷着要出外捉「小樹靈」;有情侶一同出外看樹,為「小樹靈」改名;久未聯絡的小學同學成為樹藝師,主動聯絡與他交流。他指,遊戲不單止鼓勵市民認識樹種,亦是促進親子和朋友交流互動的媒介。
現時遊戲只有收集「小樹靈」、地圖和圖鑑3大元素,Oscar指,其腦海尚有許多未落實的方案,例如加強用戶之間的互動,設立排行榜和積分系統,以及在全港18區收集「小樹靈」等不同任務,以進一步擴大「綠色冒險」的規模。
利用遊戲為「樹牌」賦予更多價值,Oscar直言不敢推想受眾的反應,但他堅信,樹木是世界的共同語言,盼遊戲能夠「以樹木連城」,凝聚社會,讓市民觀察和思考更多。
文、圖˙ 艾菲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