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5年一私樓項目採MiC 業界:屬起步階段有發展空間

【明報專訊】撇除緊急情况下搭建的防疫設施,政府資料顯示2020至2024年的5年內,先後共有51個MiC項目竣工,34個公營房屋項目佔約六成,私營房屋則只有一個。有業界稱,私人發展商重視市民接受程度,較少採用MiC,但相信MiC在私人住宅屬起步階段,仍有發展空間。
香港建造商會會長廖聖鵬稱,私樓單位大小變化較公營房屋大,建造成本會受影響,且私樓採用MiC最大挑戰為公眾信任程度,相信市民陸續入伙MiC私樓項目後,會提高MiC的接受程度,令發展商更積極應用MiC。
香港測量師學會工料測量組主席魏志衡亦稱,即使MiC能節省建築成本,但私人發展商亦需計算回報,不少市民現對MiC的標準化住房接受程度較低,「現在你於私人住宅看到的,可能是落地幕牆,你做到這樣才能買到這樣的價錢;做到MiC,你預期個售價也沒那麼高」,因此相信不少私人發展商覺得現在未必適宜採用MiC。
發展局稱紓行業人手短缺
議員憂致工人失業 盼設生產廠房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梁子穎擔心採用MiC後,本地鋼筋、模版、石屎水泥及喉管4個工種價值下降,甚或出現失業,因此仍希望可在香港小規模設生產MiC廠房,為本地工人提供職位。
發展局於今年立法會財委會特別會議書面回覆議員提問時表示,部分工種如木工、紮鐵、批盪等人手短缺,MiC建築紓緩相關人手不足壓力,同時帶動部分工人工種的需求,例如索具工、安裝工等,並預計未來3年MiC建築在整體工程量佔比仍少於10%,對工地現場工人的影響有限。局方續稱,當局一直與建造業議會推出培訓課程,幫助工人轉型和提升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