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銳紹:綣戀驚回夢依稀 只恨一水隔天涯——從中美公布經貿聯合聲明談起

發佈於

【明報文章】中美高層官員在瑞士日內瓦公布兩國自今年經貿戰以來的聯合聲明,雙方均願意大幅削減關稅和進退有度,取得比外界預期更好的結果。過去一段時間,如果雙方都不顧策略和實際利害而拚死一戰,只會檣傾楫摧、全球受損。如今回顧這個歷程,確有點像《一水隔天涯》所唱:「綣戀驚回夢,醒覺夢依稀。」不過,儘管兩國達成眼前的共識,但能否一帆風順地「為了心頭願,連理結雙枝」?看來又不大可能,因為雙方在很多根本問題上仍然「只恨一水隔天涯」,必須小心處理,故引為今天標題。

(1)眼前形勢只是「唞氣」

──誠然,現時的階段成果是令人高興的(詳情請參閱新聞報道),所以股市上升、各方給予正面評價。但其實這是因為美國發動關稅和貿易戰之後,很快就出現惡果,連美國自己經濟也出現超出預期的下跌,今年首季GDP(本地生產總值)下降0.3%,國內怨聲漸起。如總統特朗普不及時調整,日後還可能要付出更大的政治成本,包括局勢動盪,拖累美國政府及共和黨的支持度。

由於體制不同,中國的政治成本較輕,因為民間反應都在掌控之下,惟經濟損失及壓力卻是難免和實質的。所以,中國也要講求策略,除了要顯示「底氣」和凝聚民氣之外,又要審時度勢,作出進退的調節,否則到頭來也會由經濟問題轉化為社會和政治問題。

可見,雙方都要作戰略性的退卻。按美國的政治性格,欺壓而不能得逞,就會暫停進攻,鬆一鬆口,伺機再咬。中國則要用時間換空間,鞏固城牆,留後再戰(請參閱4月9日本欄拙文)。

──所以,聯合聲明提到停戰90天,中美各有24%關稅在90天內暫緩實施,就成為一個重要的觀察點。在這90天內,可以預期中美均會利用這個「唞氣」期間,加快各自的合縱連橫。美國將跟其友好國家趕快協商,其中,美英已達成貿易協議,就是一例。

中國則要創造更廣泛的有利條件,例如副總理何立峰趁在日內瓦期間會見世貿組織總幹事伊維拉,並表示中國「將全面深入參與世貿改革」,這就是要從更廣闊的層面減少美國興風作浪。此外,巴西趁總統盧拉訪北京時放出消息,指兩國正商討共同興建橫貫南美大陸的鐵路。這也是中國的希望,減少對巴拿馬運河的依賴。無論這是否宣傳戰或心理戰,也可看到中美正各自做好90日之後以至更長遠的部署。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外交界最近出現一些戰略總結的言論,透露美國其實在1990年代中期,已想過要制約中國的發展。因為在1980年代中國開始改革開放時,美國曾希望中國逐步融入西方主流社會和價值觀,但中國仍是政治和意識形態與經濟分開。後來,江澤民、胡錦濤繼續執行鄧小平路線,銜枚疾走,減慢中美矛盾升級。

但到了美國奧巴馬年代,直接提出「重返亞洲」,就是要維持美國對亞洲的影響。由此可見,今天的中美角力其來有自,也預示未來的角力將以某種形式持續,所以更要看誰的策略高強,中國必須慎思。

(2)合縱連橫非中美專利

──上述提及中美正推進各自的合縱連橫,惟這個世界變了,已不是以前那種「強化山頭」,引導「西瓜倒大邊」的遊戲。而是有能力的國家都會按照自己的利害而選擇,不會只倚靠一個山頭。

舉例說,習近平早前訪問越南,旨在強化兩國關係,但越南早已與美國商討購買(尤其能與中國抗衡的)武器,還讓德國派駐武官。又如中國與柬埔寨友好(外界一般認為柬埔寨要依靠中國),惟柬埔寨的現任領導人洪瑪奈(前領導人洪森的長子)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這類「共產王孫」能夠進入西點軍校的案例不多。更明顯的是朝鮮,近年與俄羅斯的關係更比中朝密切。

──再看歐洲,雖然與美國有摩擦,但「歐美同體」仍是主流。表面上,這次關稅戰加深了歐美的裂痕,惟歐洲沒有因為與美國矛盾而跟中國站在一起。更值得注意的是,歐洲學術界從關稅戰提出另一個問題:民主制度也會產生像特朗普這樣的「獨裁者」,那麼,其他國家又會怎樣呢?加拿大和澳洲早前的大選,也引發「特朗普因素」導致在野陣營倒灶的思考。這是關稅和貿易戰以外,很多人忽略的角度。

由此可見,無論中美怎樣合縱連橫,也不能只看經濟利益因素,還要看意識形態和政治差距等元素,否則即使有利益相關的對話,也會變成「獨語癡情話,聊以寄相思」,因為始終「一水隔天涯」,令合縱連橫事倍功半。

──這又涉及軟實力的問題了。最近「軟實力之父」奈伊(Joseph Nye)逝世,引起一時話題。中國不多談軟實力,因為較少話語權,但其實中國也重視軟實力,只是用其他方式表達而已,例如不斷創造「唱好中國」的文藝作品,也要求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不過,軟實力既講求主觀意志,更講求受眾如何解讀。以早前內地電影《哪吒2》為例,官方希望帶出抗拒(外來)強權的意識,但很多觀眾則着眼於「命運由我不由天」。可見,如何掌握民心?才是能否發揮軟實力的關鍵。

──不妨又從合縱連橫的角度看中俄關係。習近平最近訪問俄羅斯,出席「蘇聯二戰歐戰勝利80周年」慶典。從抗衡美國的角度看,這是必須的。可是,這又不利於中歐關係,因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中國傾向俄羅斯,即增加歐洲國家的壓力。再看,出席慶典的國家元首不足30人,西方以此作為外交凝聚力的考驗。所以,中國努力拉闊合縱連橫的範圍,趁中歐建交50周年,表示願意與歐洲深化戰略溝通、鞏固伙伴定位。這是策略的一部分,明智和務實,惟這些合縱連橫的工作必須深入歐洲民間,而不單與歐洲政府。歸根結柢,這就是能否把軟實力深入民心的問題了。

(3)處理好內部問題至為重要

──由始至終,中國強身健體、處理好內部問題,才是抗外的最佳方法。如上所述,中美如持續角力下去,中國也會損失慘重。據外媒報道,近年中國已減少對外公布一些經濟數據,例如有關土地買賣、外資投資數據、失業指標信息、企業信心指數等。這可能涉及經濟安全等因素,但也難免令人聯想到中國經濟的確遇到巨大困難,才不公布有關數據。所以,適宜進一步發掘民間潛力,一起解決困難。

──談到民間潛力,近來DeepSeek肯定是一個話題。不過在內地業界,最熱烈討論的不是DeepSeek的功能和成本,而是它怎樣在有限條件下,做出比國有企業更快和更好的成績?過去一段時間,國有企業也承接了AI(人工智能)的開發工作,但在「國進民退」之下,竟然是民企接二連三創出成績,這就不能不引起思考了。

──順道一提,最近有內地企業界人士表示,不會聘請「海歸派」。該言論引起震動,因為這也涉及如何看待「外來影響」的問題。假如這是官方的潛在意識,那又怎樣解釋幾許高幹子弟也是「海歸派」的情况呢?在此無法開展,只能寄望中國在「綣戀驚回夢依稀」之時,努力避免「只恨一水隔天涯」了。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