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古蹟歷史建築參觀減14% 有單月6人 發展局:個別受限交通 業界:串連景點方可成旅遊產品

發佈於

【明報專訊】政府正推動「無處不旅遊」,當中古蹟旅遊具發展潛力。由古蹟辦管理或協助開放予公眾參觀的法定古蹟和歷史建築,去年共約65.6萬人次參觀,其中逾18.6萬參觀香港文物探知館最多,而最少人參觀的3個項目皆全年不足1000人次,分別是黃竹坑新圍十號舊民居、馬場先難友紀念碑及新田麟峯文公祠,其中新圍十號舊民居曾一個月內僅6人參觀。另外,去年參觀相關古蹟和歷史建築的整體人次按年減少約14.4%。有立法會議員估計或與新冠疫情後港人傾向外遊有關。

明報記者 蔡穎琳

對於個別地點參觀人數較低,發展局回覆查詢表示,私人擁有的法定古蹟和歷史建築開放形式與配套安排需視乎擁有人意願、建築物實際情况等而定;參觀人數多寡受多項因素影響,例如地理位置、周遭環境、交通便利度、訪客喜好等。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參觀人數尾二

管理者東華:保育為先 非求訪客增

管理馬場先難友紀念碑的東華三院表示,紀念碑坐落「戊午馬棚遇難中西士女公墓」,為維護公墓環境尊嚴及尊重遇難者,以及由於地理位置與環境獨特性,首要目標是維護法定古蹟的建築安全、原貌完整度、保育價值等,而非追求提升到訪人數。

全港現有1444幢歷史建築及136項法定古蹟。根據發展局於立法會財委會特別會議書面答覆議員提問,2023年有39項由古蹟辦管理或協助開放予公眾參觀的法定古蹟和歷史建築,共逾76.6萬人次參觀;2024年則有40項相關法定古蹟和歷史建築開放,約65.6萬人次參觀,按年減少14.4%。

去年40項相關法定古蹟和歷史建築中,5項最少人參觀為黃竹坑新圍十號舊民居、馬場先難友紀念碑、新田麟峯文公祠、八鄉梁氏宗祠及植桂書室,參觀人次介乎572至1791,除黃竹坑新圍十號舊民居外,其餘皆屬私人擁有。新田麟峯文公祠2023年參觀人次為7889,去年2月至今年2月因維修而暫停開放,故去年只有987人參觀。至於去年最多人參觀的為香港文物探知館,共逾18.6萬人次,其次為屏山鄧氏宗祠(見表)。

文物探知館居首 屏山鄧氏宗祠居次

去年最少人到訪的黃竹坑新圍十號舊民居屬二級歷史建築,建於1890年代,是港島少數保存良好的傳統中式民居,業權於1992年轉予政府,現由古蹟辦管理,逢周六、周日及公眾假期開放。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要行200級樓梯

八鄉梁氏宗祠及馬場先難友紀念碑同屬法定古蹟。本報記者上周三(16日)上午11時許到梁氏宗祠觀察一小時,未見訪客,只見保安員梁先生在場看守。梁是元崗村原居民,他認為參觀人數少,或因門外未能停泊旅遊巴,而設旅遊巴停泊處恐涉土地使用問題,建議維持原狀。元崗村口設小巴及巴士站,乘客下車後步行約5分鐘可達。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於1922年興建,以悼念1918年跑馬地馬場大火逾600名死難者,現址為香港大球場上方山坡,需行逾200級梯級前往。記者上周三下午約2時到紀念碑觀察約一小時,同樣未見訪客。

議員:疫後本地遊退熱

深度遊旅客仍少

香港旅遊促進會總幹事崔定邦表示,個別古蹟較少訪客,或因知名度低及可達度低,附近亦無其他景點串連,難構成旅遊產品,有別於「舊城中環」成功將大館、文武廟、PMQ元創方等地點連成路線。

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柏良稱,新冠疫情期間市民只能本地遊,疫後則傾向外遊,而偏好深度遊的入境旅客仍屬小眾,故去年古蹟整體參觀人次較前年少。他建議古蹟旅遊可結合盛事,吸引過夜客,例如安排旅客早上了解九龍寨城歷史,晚上到啟德體育園觀賞賽事。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