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張國樑:深耕高教科研發展 開創香港新「錢」途

發佈於

【明報文章】根據上周三國際教育資訊機構QS公布的2025年世界大學學科排名,香港9間高等院校共257個學科上榜,整體進步率高達63%,冠絕全球。那麼亮麗的成績單不僅說明了香港擁有頂級高教團隊和科研人才,更標誌着國際教育樞紐的重要地位,亦為經濟發展和環球合作機遇創造了優厚條件,就此也鞏固香港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香港高等教育一直以其高度國際化和多元化著稱,這正是其引以為傲的「金漆招牌」。《基本法》第137條明確保障各類院校的自主性和學術自由,也允許香港高校從全球招聘教職員和選用教材。這種體制為香港提供了優良學術研究環境,使其成為國際高端人才交流合作的匯聚地。特別在環球及地緣政治持續不穩定之際,加上「創投熱」在亞洲新興市場的活躍勢頭,香港正好為不少頂尖學者提供了一個不二之選的地方。

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港澳篇幅裏,除表明會繼續支持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亦強調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點、做好「深化國際交往合作」的重點角色。香港特區的地理位置和一國兩制優勢,使其成為連接內地與世界的橋樑,在國家「教育強國」戰略部署下,香港高等教育正肩負着踏上世界舞台、讓中國大陸聯通世界的重要使命。持續推動高教發展,亦無疑是實現此目標的關鍵之一,相關科研工作也會因而蓬勃起來。那麼香港政府為此準備了些什麼呢?

政府對高等教育投入不遺餘力

先看看不同地方的科研資源投入。從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報告可看到,2022年該組織的成員國科研開支(GERD)佔本地生產總值平均有2.7%;而以色列、美國、韓國和日本,分別為6%、3.6%、5.2%和3.4%。同年香港的數據則只有1.07%。另外,OECD國家的GERD當中,六至八成的投入來自工商界,高教界佔兩成以下;而香港由政府直接投入的就不足一成。這樣,特區政府真的沒有用力投放資源嗎?

特區政府正全力推動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未來人才搖籃」。去年施政報告提出一系列措施,包括設立香港未來人才深造獎學金計劃,成立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等,旨在統籌推進教育、科技和人才的融合發展。而即使面對財赤,特區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仍然不遺餘力——2025/26至2027/28年度的3年期經常撥款達到681億元,並額外撥款15億元推出新一輪研究配對補助金計劃。這些資源的投入,為香港高校的科研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也為未來的創新和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今年預算案提到,北部都會區預留約90公頃土地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其中包括香港第三所醫學院。這一規劃不僅為香港創科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空間,也進一步提升其作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地位。此外,中大成立的致真交叉數學科學院將於2025年迎來首批學生,這標誌着香港在數學科學領域的進一步突破。該學院由國際知名數學家丘成桐擔任創院院長,旨在為香港及國家培育優秀的數學科學人才,打造世界級的教育與研究中心。

河套結合深港優勢

提供重要合作平台

在討論香港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時,河套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科創合作平台,無疑是不可忽視的一環。河套區位於深圳與香港的交界處,是兩地共同打造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旨在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這片區域不僅為香港的科創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也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創造了重要機遇。深圳則是中國大陸的科技創新中心,有完善的產業鏈和市場資源。河套區的建設將兩地優勢結合起來,為香港高校和科研機構提供了與內地企業合作的重要平台,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香港高等教育的卓越表現,不僅是其長期深耕科研與國際化合作的成果,更是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石。在國家戰略的支持下,香港正積極發揮優勢,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為大灣區發展和「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人才支撐。

筆者認為,特區政府應借鏡其他地區,建構一個具吸引力的創投環境給工商界積極參與其中,並利用香港的金融優勢,大力推動創科融資發展,還有善用本港法律經驗,研發「人工智能仲裁中心」,以配合將來處理科研投資和產權的法律爭議。隨着上述各項政策措施落實,香港有望進一步鞏固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地位,為國家的「教育強國」戰略和全球高等教育格局多元化發展作出更大貢獻。深耕高教科研發展,香港的新「錢」途必將更光明。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榮譽會董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張國樑]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