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劉寧榮:杭州「六小龍」給香港發展的啟示

【明報文章】香港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政府財政赤字與預算削減,引發城內各界廣泛討論和關注。但在這些討論中,一個更重要的話題似乎被忽略了——面對赤字只有開源節流,惟如何開源並找到助力香港經濟增長的未來發展動力,卻未引發足夠的思考。
近來最有熱度的新聞,就是「深度求索」(DeepSeek)等AI(人工智能)企業橫空出世,引發全球矚目,並因此拉動香港股市的內地科技股一路狂飈。「深度求索」等6家科技初創企業都誕生於杭州,被稱為「杭州六小龍」,這座城市也因此引來大家注目。包括京滬深在內的不少內地城市都反思,為何「杭州六小龍」這樣的科技初創企業沒有出現在它們的城市。
但香港卻在這一關鍵問題上明顯保持沉默。這是否意味着香港在先進科技創新領域裏難以有一席之地?
須從根本轉變為人才科創中心
香港必須尋找新增長點。為推動香港成為全球科技產業的領軍者,香港必須從根本上轉變為高品質人才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這一轉變,需創建一個培育年輕企業家和支援成功初創企業成長的生態系統,營造支援創新和創業的環境。唯有如此,香港才有可能於高科技研發和製造上取得突破。
過去幾年我們將此願景寄託於北部都會區發展,惟迄今為止進展速度緩慢,令人擔憂香港在科技創新的新浪潮中可能再次落伍。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香港園區,佔地87公頃的區域內,迄今僅有3棟大樓預計今年內啟用營運。這一緩慢進展,與深圳河對岸的快速發展形成鮮明對比。這不僅不利於香港未來,而且影響國家高度重視發展河套科技創新區的戰略定位。
希望之光開始出現——香港特區政府的2025/26財年預算,將撥出37億元用於加速河套香港園區第一期基礎設施發展;此外,為確保北都戰略基建工程按時完成,政府計劃未來5年內發行政府債券,每年籌集1500億至1950億元,用於北都基礎設施建設和擴展。在香港經濟低迷的今時今日,這是一項大膽面向未來的投資。
為應對阻礙北都發展的挑戰,香港正探索採用內地的「片區開發」模式推進北都基礎設施建設。這種方法旨在通過大規模運作,減少土地收購成本,提高建設速度,擺脫小塊地皮的限制。通過將大面積土地分配給開發商,並利用私人市場開發土地和基礎設施,實現優化效率與降低成本。透過系統高效地推進北都內的多個區域發展,香港有望為該地區轉型為繁榮的高科技中心奠定堅實基礎。
此外,直接撥地吸引重大產業項目,包括領先科技公司,具有改變區域格局的潛力。例如華為在東莞松山湖佔地127公頃的園區,為高科技中心的發展規模和雄心樹立了標竿;阿里巴巴的杭州總部面積也達到近98公頃,可容納3萬人辦公。
「杭州六小龍」的成功,歸功於當地政府的不懈努力。它們通過提供辦公空間、激勵措施和稅收優惠,吸引初創企業。例如「強腦科技」於2015年在美國成立,但於2018年將總部遷至杭州。過去10年,「強腦科技」已成為全球腦機界面領域融資和研發投入最多的公司之一,與「科技狂人」馬斯克的Neuralink齊名。
打破官僚形式主義 減少干擾企業
從杭州吸引和孵化高科技初創企業取得的成果,香港可以汲取的關鍵教訓是:若沒有足夠空間和財政支持,可能難以吸引和留住年輕企業家。此外,政府支援和服務的效率,在營造有利於初創企業成長的環境方面也至關重要。對科技創新企業,需採取以服務為導向的管理方式,講究效率,打破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並盡量減少對企業家的干擾。只有這樣,才可以進一步增強一個城市作為創新和創業中心的吸引力。
財政司長陳茂波表示,河套香港園區的全面發展,預計每年可為香港經濟貢獻520億元,並創造約5.2萬個就業崗位。北都的投資回報,對促進香港經濟長遠發展和確保其長期繁榮,攸關重要。香港必須專注於先進研究,以及需要高素質勞動力的特定領域。本港已明確認識到生命與健康技術、AI和資料科學等未來產業的重要,惟需評估自身的能力和局限。
「杭州六小龍」的崛起,深深植根於該市的DNA。作為數字經濟之先驅,杭州確立了作為中國互聯網和AI等高科技領域的關鍵地位。與內地其他城市在AI領域天翻地覆的發展相比,香港於醫療科技和設備領域更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大學城須擔當北都核心
但一些關鍵挑戰可能阻礙香港的宏偉計劃,其中一個重要不足,就是香港缺乏重大的研究和技術突破。例如日本於多個醫學研究和臨牀應用領域處於前沿,推動了全球健康進步。日本在再生醫學、癌症研究、長壽研究、阿茲海默病研究等領域表現出色。儘管香港無法複製日本的成就,惟必須利用其優勢,專注於能夠與全球領導者競爭的領域。通過強調基礎研究和創新,香港在關鍵領域的突破,可以為長期的成功奠定堅實基礎。
因此,北都大學城必須被視為北都的核心和驅動力,創建以領先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為中心的科技創新集群,促進產學研合作,增強香港在重大突破研究方面的影響力,並吸引國際頂尖人才。只有通過吸引全球知名大學和頂尖人才進入大學城,香港才有可能將自己定位為世界級的科技創新平台。
在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先進生物醫學技術、AI和數位經濟領域營造有利於突破發展的環境,將使香港成為具全球競爭力的產業試點轉型基地。通過培育創新和支持前沿技術應用,香港可加速在前沿領域的發展,推動可持續經濟增長和繁榮。
培養創新和創業精神的關鍵,還在於營造一個支援創業的生態系統,培育有抱負的企業家並鼓勵創新。在「杭州六小龍」中,有3家是由浙江大學畢業校友創立,包括「深度求索」創始人梁文鋒。值得一提的是,浙大學生的創業比率在中國內地高校裏名列前茅,遙遙領先其他院校。這一現象,突顯了在大學內營造有利創業環境的重要。
香港須擁抱創新 培養吸引高才
令人鼓舞的是,已有香港本地大學採取積極措施,通過建立創新或創業學院、創業專案來培養高科技青年企業家。這些項目可以通過建立與行業,特別是與內地充滿活力的私營部門的強而有力合作伙伴關係,在大學生涯早期階段培養學生的創業思維,以確保學生能充分應對商業環境的複雜並推動創新。在港建立一個強大的創業生態系統,對推動城市的創新發展和釋放其未來潛力,至關重要。
香港這座城市必須擁抱創新、培養和吸引高端人才,並鼓勵高科技創業,以實現其成為全球科技產業領軍者的願景。通過培養創新、協作和創業文化,以及對創業計劃的戰略投資,香港可以培養新一代創新者和企業家,以推動城市進步和繁榮。透過香港自有的優勢並尋找在關鍵領域的突破,香港可以塑造自己作為科技創新和經濟增長中心的新定位。
作者是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創始院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寧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