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洪雯:欲擺脫財赤困境 香港須推行深層次改革(七)

發佈於

【明報文章】特朗普上任後,馬斯克領導政府效率部(DOGE),找來幾個19至25歲、對政府運作零經驗的毛頭小伙,徹底排查多個部門的開支,手起刀落,掀起令全球側目的政治風暴。

DOGE的運作是否有政治清洗意圖,暫且不提,但不少人提議香港應成立「港版DOGE」,推動政府提速、提效,減省不必要開支。其實,上屆政府曾將中央政策組改成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創新辦),功能之一便是通過創新和跨部門協調,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可謂港版DOGE。不過創新辦的模式是在個案層面推動協調統籌,並未觸及體制層面改革,雖在某些項目曾發揮作用,但顯然未解決深層次矛盾,效用有限。這屆政府再重組創新辦為特首政策組,為港版DOGE畫上句號。

公務員應該減薪嗎?

政府千億財赤下,不少人認為公務員應減薪,例如有學者提出公務員應一刀切減薪8%至10%。2023/24年度共有逾17萬公務員,尚不包括龐大的非公務員合約員工及通過購買服務直接為政府工作的外部人員。公務員有關開支總額達1562億元,佔政府經常開支約26%。坦白說,如此大的支出比例,公務員降薪的節流效果的確立竿見影。但我認為與其減薪,不如通過改革提升行政效率,並分階段縮減公務員數量,為行政體系「瘦身」。

政府是全港最大僱主,在薪酬福利方面絕對對全社會起到帶頭示範作用。若逾17萬公務員減薪,政府編外員工、所有依賴政府撥款的機構(法定機構、公營機構、福利機構、學校等)勢必同步減薪。經營本就受壓的商界大有機會會跟隨,帶來連鎖反應,影響全港大多數打工仔薪酬,可能進一步打擊已經疲弱的消費,導致通縮,社會元氣大傷。要知道,通縮比赤字更可怕。所以,公務員減薪是一個較激進的節流方法,不應輕易為之。

香港自回歸以來經歷兩次公務員減薪:一次是2003年SARS後,另一次是在2009年金融海嘯後。兩次減薪有一些共同的社會經濟背景,包括2003年GDP(本地生產總值)負增長、失業率近10%、樓價大跌約70%,市民財富大幅縮水;2008年金融海嘯亦導致失業率上漲,市民薪酬普遍下降。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務員不減薪與市民共渡時艱,說不過去。

增行政效率縮公僕編制 是更好手段

相比而言,目前政府財赤雖嚴峻,但GDP增長在2.5%至3.5%之間,失業率約3%,接近全民就業,某些行業甚至人手不足。這讓我們今時今日有底氣推行深層次改革、提升行政效率,長遠縮減公務員編制,未必急於減薪。當然,凍薪已是必然。

事實上,香港公務員佔總人口比例偏高。公務員現編制19.3萬人,實際人數17.2萬,每100名市民約有2.29名公務員,較新加坡的1.42名高出61%,較台灣的1.56名高出47%。顯然,本港縮減公務員的空間不小。客觀來看,公務員隊伍中不乏有才華、有心服務市民的同事。但行政管理體制繁複低效,部分公務員不作為、怕擔責亦是不爭的事實。比如香港建築工程又貴又慢,建築周期中超過一半時間是在坐等審批,少於一半時間在真正施工。北都至今未見蹤影,就很說明問題。

當前香港正處於經濟結構轉型、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需打造新經濟增長點和新發展空間,推動向上的階層流動。行政體系是時候動個大手術,理順和精簡繁複的行政流程,改革公務員怕擔責的文化,大幅提升行政效率,這將為縮減公務員編制創造空間。可見,通過改革提效,能同時達到節流和增強發展動能之目的。

香港有多大發債空間?

財政司長近期表示,北都發展是香港把握科技變革機遇的關鍵,當局將發行政府債券融資,確保北都項目進度不會因公共財政而受制約。我個人也支持政府在穩健範圍內發債,通過適當的債務為經濟注入動力。

不過有學者引用現代貨幣理論(modern monetary theory, MMT),認為政府赤字規模擴大,事實上代表私人部門資產增加,反而有助經濟長期繁榮;並將香港政府債務水平與其他經濟體相比(新加坡負債率達GDP的175%,日本更高達248%),認為香港有很大發債空間。我則認為值得商榷。

的確,香港政府當前債務佔GDP比率僅約11%,仍屬穩健水平,惟有兩個因素必須考慮。其一,將MMT套用於香港,或將香港與星、日等國的債務比率直接比較,並不完全合適。在MMT框架下,政府債務被視為一種貨幣發行方式,政府可透過發債來管理經濟、刺激增長,不必過度擔心破產風險。

但MMT主要適用於主權經濟體,其擁有獨立貨幣政策和發行本國貨幣的能力。而香港非主權經濟體,需維持外匯儲備來支持聯繫匯率,這限制了貨幣政策靈活性,發債時需更謹慎,以免影響政府信用及經濟穩定。

其二,隨着債務積累,每年要還的債也會飈升。比如,之前的債務積累加上未來發債計劃,2024/25年度政府要還債242億元,2025/26年度則需還448億元,而到2027/28年度要還的債已逾千億。即是說借千億元,同時要還千億元。若不進一步擴大借債比率或發更長期的債,借來的新債只夠還舊債。而目前利率仍高企,發債成本高,除非利息顯著下跌,否則近期大幅擴大發債並不划算。

所以,政府發債必須審慎控制上限,並制訂適當的使用原則,例如只用於長遠項目如基建,不能用於政府日常開支,以保障公共財政穩健。

總體來看,香港今日其實處於一場「好的危機」:一方面經濟疲弱、赤字擴大,是我們改革的壓力和動力;另一方面,GDP仍在增長,失業率很低,某些行業甚至有工無人做,成為香港開展深層次改革的民生支撐和底氣。有動力有底氣,我們實在不應浪費這場「好的危機」,是時候推行深層次改革,解決長期困擾社會的重重深層次矛盾!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洪雯]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