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劉國熙:2元乘車優惠的取捨與社會責任

【明報文章】財政預算案將在月底公布。面對日益增長的政府財赤,各界對當局應如何平衡財政狀况與社會福利的討論日益熱烈。針對60至64歲人士的2元乘車優惠政策是否應調整,亦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議題。這不僅涉及財政資源分配,更牽涉社會公平、長者福利及經濟可持續性等多重考量。
財政壓力與社會公平的兩難
政府近年面對嚴峻的財政挑戰:稅基狹窄、經濟增長放緩,加上疫情期間巨額開支,導致連年財赤。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不得不考慮開源節流;而2元乘車優惠作為一項龐大的社會福利開支,自然成為檢討對象。根據勞福局早前披露的數據,該優惠政策的開支連續3個年度呈升勢,至2023/24年度,已近40億元。有不少持份者基於財政可持續性,提出應取消或調整該政策,將有限資源用在更迫切的領域如醫療、教育、房屋等。
但該政策的取消或調整,也引發對社會公平的擔憂。本港貧富差距問題嚴重,許多長者在退休後面對經濟壓力,2元乘車優惠對他們來說不僅是一種福利,更是維持基本生活質量的重要支持。這些長者為社會貢獻了大半生,理應在晚年得到適當照顧。取消這一政策,可能會令部分長者減少出門,對其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響,進一步加劇社會不平等。
交通公司承擔部分費用 需考慮實况
有人在政府財政壓力與社會責任的兩難情况下提出折衷方案:維持2元乘車優惠,但要求公共交通營辦商承擔部分費用。這一建議看似合理,既能夠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又能保留對長者的支持。然而這一方案的實施,需考慮多方面實際情况。
首先,本港公共交通營辦商在疫情期間同樣面對經營壓力,客流量下降、成本上升,導致利潤大幅縮水。若強制要求營辦商承擔部分費用,可能會進一步壓縮其利潤空間,甚至導致裁員或減少班次,影響整體服務質素。其次,營辦商若將這部分成本轉嫁給其他乘客,可能會引起票價上漲,間接增加普通市民的負擔。這是否公平,值得社會深入討論。
值得注意的是,倘市民普遍願意為支持長者而承擔稍高票價,這將體現社會的互助精神。然而,這一選擇需建立在廣泛的社會共識上,並通過透明的機制確保資源合理分配。在此,政府不妨於預算案提出這方面的建議,然後在坊間多做相關宣傳及諮詢,一方面傳達關顧長者的關愛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向有誤解或相左意見的市民積極解畫。
長遠來看,政府可考慮重新引入或調整一些直接稅項,例如遺產稅、離境稅等。這些稅項不僅能夠增加政府收入,還能促進財富再分配、緩解貧富差距,同時對市民的直接影響相對較小。誠然,任何稅制改革都需謹慎設計,避免對經濟競爭力造成負面影響。政府應持開放態度,與社會各界充分討論,尋求最大共識。
開源節流:改革稅制的必要性
2元乘車優惠的爭議,實際上反映了香港稅制的一個深層次問題——稅基過於狹窄,且稅制調整面對巨大阻力。香港長期依賴低稅率吸引投資,惟這一模式在經濟下行時顯得尤為脆弱。要實現政府財政的可持續性,除了節流(如削減部分福利開支),更重要的是開源,即通過稅制改革擴大收入來源。同時,這也可以看作是社會價值觀的選擇:香港是富裕社會,如何在政府財政壓力下維持對弱勢群體的關懷,是上至政府、下至市民都應思考的問題,否則扶貧成效永不可彰。
無論最終政策如何調整,關鍵在於找到一個平衡點,既能確保財政可持續性,又能夠體現社會的公平與互助精神。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大中華地區政府與政治社會科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國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