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兩小時極速跨境運心 助祈祈重生 快預期一句鐘 醫局:盼為移植互助機制打好基礎

【明報專訊】患擴張性心肌病變致心臟衰竭的8個月大女嬰祈祈,苦候換心5個月後獲內地捐心,前晚(16日)在香港完成換心手術,成為本港第二宗跨境器官「過河」移植。醫管局稱,上周六獲通知有合適心臟,心臟從摘取到送抵兒童醫院手術室歷時2小時18分鐘,比預期快1小時。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鄧耀鏗稱,自2022年底首宗本地移植內地器官後,兩地建立了緊密溝通渠道及流程,將繼續檢討,盼為兩地器官移植互助機制恒常化「打好基礎」,但未能交代時間表。
祈祈去年9月26日納入心臟移植輪候名冊同體型病人首位。鄧耀鏗表示,因祈祈年幼,難在港找到合適心臟,加上臨牀狀况不穩定,10月初通知醫衛局,局方再向中央求助,經中央及國家衛健委批准,10月10日將她納入「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COTRS)第二層分配等待名單,若內地捐贈者無法匹配當地受贈者,才與本港配對。
18內地部門協調 逾百人配合
醫管局上周六(15日)獲內地通知有合適心臟後,翌日上午11時55分內地醫療團隊開始心臟摘取手術,其後將心臟運送到口岸交接,下午2時13分運抵兒童醫院手術室,歷時2小時18分鐘。移植手術隨即開始,晚上9時前完成,花了6.5小時。由批准到運輸等涉及國務院港澳辦、國家衛健委、海關總署等18個內地部門協調,逾百人配合。
鄧耀鏗稱不便透露器官來源地區,僅說大部分捐贈者因自身疾病腦幹死亡。
兩地手術中實時溝通 調整步伐
負責手術的兒童醫院心胸外科顧問醫生任力恒說,祈祈已第三次做開胸手術,要移除一定程度的黏連,而她本身裝有雙心室輔助器,增加移除舊心臟難度。他說,院方接獲內地通知後,先確定祈祈最新狀况適合做手術,再與內地專家商討並核對資料,兩地團隊在手術期間實時溝通,就內地進度適時調整手術步伐,將新心臟缺血時間縮至最短。
術後16小時心臟運作良好
任力恒說,手術後24小時是關鍵期,目前祈祈在兒童深切治療部留醫,直至術後16小時新心臟運作良好,手術傷口出血少,但仍須密切監察各器官功能。
鄧耀鏗透露,包括祈祈在內,過去一年醫管局曾向中央提出5宗求助,其中兩人在港輪候到心臟及肝臟,兩人原等候心臟及肺部移植,因情况好轉停止輪候,目前無香港病人在COTRS第二層分配名單。至於向內地求助有何準則,他說最重要是臨牀團隊判斷,若病人短時間內垂危但無法在港找到器官才會求助,但會尊重家屬及病人意願。
未能交代恒常機制時間表
2022年12月女嬰芷希獲內地捐心移植後,特區政府研究與內地設立恒常器官移植互助機制。鄧耀鏗稱運送程序複雜、兩地法規不一,「成件事唔係咁簡單」,未能交代設立機制時間表,而在機制恒常化前,香港可透過每次個案獲更多經驗,日後無論有否恒常機制,重點是有合適器官時如何合規盡快運到本港。被問既然可特事特辦,是否仍需恒常機制?鄧說恒常及非恒常化各有利弊,當局責任是做好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