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港推體育產業化 澳洲體委會CEO:精英同需資助 「奧運項目亦難商業化 需政府支持」

【明報專訊】香港正推動體育產業化,早前訪港的澳洲體育委員會行政總裁、兩屆奧運游泳金牌得主Kieren Perkins表示,除了足球、欖球及網球等商業聯賽外,澳洲大部分奧運項目的體育總會及運動員都要依賴政府支持,未能建立商業營運模式,但他認為體育在凝聚社會、改善健康均能產生社會和經濟效益,因此應繼續視之為投資。
明報記者 林勵
Perkins昔兩屆摘金
現掌體委會握撥款權
Perkins年少在游泳場已嶄露頭角,在1992年巴塞隆拿奧運及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連續兩屆奪得1500米自由泳金牌,並多次打破世界紀錄,於2000年悉尼奧運摘銀後退役。退役後他轉投商界,2021年底起出任澳洲體育委員會(Australian Sports Commission)行政總裁,領導這個負責體育總會撥款及推動國民多做運動的專責政府機構。
根據澳洲政府聯邦預算案,2023/24年度政府提供3.54億澳元(約17.5億港元)撥款,同期體育委員會向各體育總會精英項目撥款1.6億澳元(約7.9億港元)。
去年本港的精英運動員資助機制備受關注,體育學院正檢討該機制,當時預料報告會在今年初出爐。
精英健兒每年資助最多17萬
Perkins接受本報專訪說,有別足球或網球等收入甚豐的項目,奧運項目運動多缺乏收入來源,不能自給自足,往往依賴政府資助。他說:「絕大部分出戰奧運的運動員,都不能只靠出賽來維持生計,而是靠我們(體育委員會)日常處理的政府撥款,或者其他資助。」
他舉例說,大部分符合奧運及殘奧資格的精英運動員,每年最多獲資助約3.5萬澳元(約17.3萬港元),奧運代表隊中有超過九成獲同類撥款。他憶述,自己幸運有贊助商支持,但當年不少隊友要靠家人支持或兼顧工作掙取收入,「不少運動發展成全職後,要訓練、休息復元又掙取收入,是相當困難」。
目前要與政府部門交手的Perkins直言,一如任何政府開支,為體育界爭取資源過程殊不容易,過程中總有壓力,「諷刺的是,體育界很多人說投資遠遠不足,業界外就有很多人說,為什麼要投放這麼多金錢?」
他稱,投資體育是在數以萬計的人中培養一名奧運金牌運動員,但除此以外,體育在凝聚社會及改善健康均有社會和經濟效益,他引述澳洲2017年曾委託顧問研究推算,每1元體育投資,預計可產生7元經濟效益,因此應視體育為投資。
手握撥款大權,Perkins說由於動用公帑,公眾問責性很強,委員會每年都會監察撥款用途及體育總會管治。至於體育總會若未能達到每年目標會否影響撥款,他說視乎情况,例如若涉不當運用撥款,肯定會導致資助削減。
鼓勵商界聘任
促成體院會計師樓合作
運動員總有退役一日,Perkins自言一直深明運動員生涯有完結一日,「若不做運動員,可能會做律師或會計師」,他在第二次出戰奧運已開始思考,但自己實際退役時,也經過五六年調整,才重新找到路向。他任內鼓勵商界聘任運動員,例如澳洲體育學院與一間跨國會計師樓去年底合作聘用運動員,健兒在職期間都可外出訓練或比賽。
Perkins說,經驗顯示運動員在領導、團隊合作及工作的表現均優秀,「如果你有智慧、動力及承擔成為世界最佳,若同能專注於其他範疇,大概可以成為非常優秀的員工」。
凝聚社會改善健康
慶幸國民見價值
澳洲自1990年代起在多屆夏季奧運名列獎牌榜首10名,去年巴黎奧運更是自2004年後重返前五。Perkins說,慶幸澳洲社會整體看到體育的價值及影響力,也得到政府支持,「如果跟澳洲人講,我們可以減少投放體育,但可能跌出奧運獎牌十大,他們可能會說不能這樣、要保持成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