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聞正聲:點對點網約車大勢所趨 的士威脅罷駛徒惹不滿

【明報文章】據報的士業界向政府發「最後通牒」,要求即時停止「白牌車」平台運作及「大量檢控」白牌車主和司機,並威脅若未得到滿意回應,將於下月5日起暫停載客至少5天。業界的罷駛行動,等同以市民利益要脅政府。此舉不單無助解決問題,更會引起社會反感,絕對是適得其反。
「擺市民上枱」 得不償失
香港無線電的士聯誼會近日去信特首和運輸署,指若2月19日未得到滿意回應,便將發動罷駛行動,涉及數千架的士。據報,業界更「警告」,如果政府坐視不理,會將大量的士交回政府處理,並會暫停銀行的按揭供款,更不排除會控告政府、向政府索償等。運輸署回應時表明,交通諮詢委員會已安排與的士業界和網約車平台會面,呼籲的士業界保持冷靜理性,以市民利益為重。
今次事件的導火線,源於另一平台「高德打車」被指提供網約白牌車服務;加上在港經營多年的Uber,的士業界有感生計嚴重受損,故不惜「擺市民上枱」,利用極端手段要脅政府。
的士服務質素 急需提升
的士業界要明白:隨着智能手機的使用率和覆蓋面愈來愈高,透過網約服務取得點對點交通服務,已經是不可能逆轉的潮流;而香港周邊大部分大城市已有類似服務。「點對點網約車」需求,除了因為通訊科技的發展和應用之外,與的士業界服務良莠不齊亦有莫大關係。
的士服務質素近年備受關注,濫收車資禁之不絕、「冚旗揀客」拒載至今仍隨處可見,更遑論能夠與時並進。舉一例子:雖然提供電子支付選項為乘客帶來方便,絕對有助提升業界服務質素,但連在香港早已普及的八達通電子支付系統,直至去年底亦只有約七成的士司機使用。業界如斯抗拒使用電子支付的箇中原因,筆者無從考究,只知道這跟抗拒「點對點網約車」一樣,同樣都是逆潮流而行,與市民的利益相違背。的士業界今次的罷駛行動,給予市民一種為自身利益拒絕改變、堅持維持現狀的感覺。試問行動又怎可能贏得民心?
為回應市民對優質的士服務之殷切需求,政府早於2023年已推出一系列提升的士服務質素的措施,包括引入的士車隊制度、的士司機違例記分制度等。的士車隊這一個全新之規管制度,正正是為做好示範及起帶頭作用,提升整體的士服務質素和形象,並加強乘客對的士服務之信心。運輸署透過牌照條件規管的士車隊營運和管理,並訂明與服務相關的要求,包括必須提供網約渠道和電子支付方式,以及在車廂內安裝閉路電視系統與提升駕駛安全的科技裝置等。「中標」的5間公司將於今年中陸續投入服務,合共提供3500輛的士。
威脅罷駛之的士業界代表聲稱,跟政府商討處理非法出租或取酬載客活動多年,但政府一直拖延,沒有嘗試解決問題,所以要「背城一戰」。政府種種與的士服務相關之改革,正是為了滿足乘客的訴求、提升的士服務質素,令更多市民願意選擇的士。與此同時,政府亦採取執法行動打擊非法載客取酬活動,並提高利用汽車作非法出租或取酬載客用途的罰則,以及延長暫時吊銷車輛牌照和扣押車輛的期限。批評特區政府沒有考慮的士業界處境,說法絕不公道。
規管網約車方案 今年推出
運輸及物流局長陳美寶上月跟傳媒茶敘時表明,的士行業之革新及規管網約車平台,同樣都是刻不容緩;而立法規管網約車的方案,料可於今年內完成。陳美寶透露,在研究是否有需要更改現時的1500個出租車許可證數目之同時,亦會規管網約車平台,確保透過平台召喚的車都是「有牌車」。
換言之,政府規管網約車的工作都在有序進行中。正當政府努力平衡和理順各方訴求,以制定方案之際,少數的士團體突然發難威脅罷駛,不單影響市民出行和損害前線司機生計,更無助解決的士行業面對之問題。不要忘記,受影響之市民正正是的士業界「米飯班主」。如此一來,威脅罷駛或者只會令更多乘客選擇其他網約服務平台,絕對是得不償失。的士業界要明白:時代巨輪不會因為有人意圖阻撓而停止轉動。業界必須「識變、應變、求變」,方能夠回應社會對他們的期望。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聞正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