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韓成科:夏寶龍南下調研之行 釋放哪些信息

發佈於

【明報文章】中央港澳辦、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2月8至10日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和鹽田港調研,並考察河套香港園區。夏寶龍這次南下調研之行,與過去考察港澳之行不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中央對大灣區建設的期望:「快實變新」

在時間點上,這是習近平主席去年12月澳門重要講話之後,港澳辦的一次重大考察調研,主題就是貫徹落實習主席講話精神。內容上,主要考察3個合作區和鹽田港,這些都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政策牛肉」。政治人物經常會問「牛肉在哪裏(where’s the beef)」,問的是政策重點在哪。在大灣區建設上,這幾個合作區和發展區就是「牛肉」。在要求上,這次調研之行傳達出中央對大灣區新階段建設的期望,綜合而言就是4個字:快、實、變、新。

「快」是指各界對大灣區建設要有急迫感,建設要看到成效,不能一味描繪願景但實質工作卻停滯不前。

「實」是要求真抓實幹。大灣區建設已進入深水區,難度和挑戰只會愈來愈大,在過程中需要一個難題一個難題地解決、一個專案一個專案地推進,積小勝為大勝,這些需要深入的研究。

「變」是要敢於破局求變——要破的局,是大灣區存在的制度條條框框,這些是客觀存在;解決方法是加大制度創新力度,從機制上打破桎梏發展的條條框框,加快與內地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發揮好港澳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

「新」講的是這幾個合作區的特點——這些不是一般的經濟技術開發區,而是「一國兩制」特色的高水平開發區。

國家進一步深化改革,全球邁入新一輪產業革命,這些時代機遇如何把握?關鍵就是用好橫琴、前海、河套等重大平台及北部都會區建設,重視科技創新發展,開闢新賽道,培育新業態,挖掘新經濟增長點。

吹響香港「改革求治」總號角

夏寶龍南下調研之行,不單是一般「望聞問切」,更加吹響了香港「改革求治」的「總號角」,要求港澳以改革破局的勇氣,推動大灣區發展踏上新台階,將中央的要求和期望落到實處,彰顯一國兩制制度優勢,讓港澳實現更大作為。這是調研之行釋放的重要信息。

習主席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澳門特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重要講話,對於港澳新時代的發展,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對於大灣區建設,更是寄望甚殷。這不單在於大灣區建設是習主席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更加是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習主席在澳門講話中提出一國兩制實踐進入了新階段的重要論斷,既要實現港澳更好發展,更要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更大貢獻。大灣區建設,正是最重要的抓手。

橫琴、前海、南沙、河套及北都等大灣區合作平台建設,都是具有一國兩制特色的高水平開發建設,跟一般的經濟技術開發區模式完全不同,具有制度創新的特點。夏寶龍考察這些項目,就是表明中央對大灣區建設的高度重視,更是推動以至督促港澳將大灣區建設得更快更好。

新階段發展的重點與難點

坊間近日討論大灣區建設時,都指出要加馬加鞭推動落實。這說明各界都理解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同時亦反映大灣區建設已經進入深水區,很多大型基建、項目都已完成啟用,很多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的措施都已落實。5年多以來,大灣區建設取得矚目成果;但同時,這也意味在大灣區建設中容易解決的都已經做好,下一步就是要「啃骨頭」。當中主要就是規則銜接、機制對接。

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3個關稅區、3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而成,在國際上沒有先例,碰到的問題、制度上的阻礙也是前所未有。這是大灣區的特點,也是融合發展的難點。例如兩地資歷互認、稅務政策整合、便利兩地資金和人才往來措施、金融業開放、貨品進出口流通等問題,都涉及三地經濟運行上的規則、機制全面銜接。這正是大灣區發展進入新一階段的重點和難點。

夏主任此行舉行了多場研討,一個目的就是聽取各界對港澳發展、大灣區發展的看法及所面對的困難,從而在中央層面解決。事實上,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本身就涉及複雜而敏感的制度問題,需中央統籌,也要三地政府共同協作。

形式主義吹噓 已不合時宜

夏主任這次考察調研之行,也是督促港澳特區政府及各界,要將大灣區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在大灣區建設中,港澳不是旁觀者,也不單是投資方,而是局中人、一分子。港資參與大灣區不單是一個投資項目,更是為國家、香港的發展作出貢獻。港澳需要以「主人翁」心態參加建設。唯有以「主人翁」心態跟上國家改革發展步伐,才會對發展有緊迫感、有恨鐵不成鋼之感、有時不我待之急。這正是當前大灣區所需要的。

大灣區建設更要強調真抓實幹、實事求是。放煙花式的項目、形式主義的吹噓,已經不合時宜。大灣區建設的關鍵在於落實,具體項目和平台逐個推進,規則逐條逐條對接。這些都是硬功夫,要有大量調研,也需務實擔當作為。

在方法論上,特區政府要敢於破局求變。「破局」的意思是通過改革,加大制度創新力度,以突破大灣區制度上的條框。破局需要擔當和勇氣,因為很多不合時宜的制度都是根深柢固;要改變肯定會觸及一些群體的利益,也會引發不少爭議。深化大灣區融合,便利人流、物流、資金流,也難免會動了某些人的「奶酪」。破局當中需要勇氣和擔當,更要對改革有全盤規劃和部署,推動大灣區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將橫琴、前海、河套等重大平台建設好,落實中央期望,實現港澳經濟跨越式新發展。

作者是香港文化協進智庫高級副總裁、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韓成科]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