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國際

日本內望:大S急逝與日本急救醫療隱患 /文:張望

發佈於

【明報專訊】2025蛇年春節假期,台灣藝人大S(徐熙媛)傳出因患上流感併發症猝死在日本,引發全球華人震驚。大S生前曾透露長期受健康問題困擾。本次突發事件不僅令公眾關注藝人明星健康,也讓外界重新審視日本的急診醫療體系到底能否及時救治外國突發重症患者。

日本雖然擁有世界頂尖的醫療技術,但急診醫療體系的確存在結構性問題。筆者長期居住日本,觀察到不少兩岸三地人士在使用日本急診服務時所遭遇到的困境,深感中日急救醫療文化之不同。

例如,有港人向筆者表示,數年前曾因急病而使用東京都的救護車服務,但上車後等待近半小時也未能前往醫院救治,皆因救護員(日語:救急救命士)找不到願意接收的醫療機構;去年年底,筆者在早大的中國留學生也因半夜高燒且心臟不適而使用東京的救護車服務,但出勤的救護隊員毫無緊張感,只給學生做了普通醫療檢測(包括測量體溫和血壓)後就叫他回家靜養休息。學生事後表示,還好不是複雜大病,否則後果難測。急症方面,有來日外遊經驗的台灣友人亦向筆者表示,家中孩子兩歲的時候也曾經在日本患上感冒看急症,結果花了近數萬日幣,也沒有得到華人醫院常見的常規檢測(例如抽血,輸液和照X光),最後只是收到一點退燒藥了事。

中日急救處理概念迥異

為什麼日本救護車效率不高?為何日本的急救在華人眼中看起來很敷衍?早在新冠疫情期間,日本就已面對醫療資源不足問題,「病牀拒收」現象比比皆是。在制度上,救護車屬消防署管轄,並非各大醫院的救急車輛,因此他們即使迅速抵達目的地接到患者,醫院方面仍可能以病牀滿額或缺乏專科醫生為由拒收病人。新冠疫情期間,甚至發生過救護車無法找到接收醫院而導致病患在車內死亡的案例。

此外,部分醫院對急症患者可能因醫生/救護隊員評估「不緊急」而被勸返(這或者解釋了筆者學生的案例)。在日本醫生眼中,陷入昏迷或出現外傷大出血等才屬於「緊急」範疇。這一現象背後的邏輯是,日本醫院並非以確保搶救患者為先,而是以輕重緩急為基礎,採取事前精細分流手段,以確保有限醫療資源不會被過度佔用。由於醫療資源及人手緊張,許多醫院會優先考慮住院患者與長期病患,對突發個案則採取較嚴格的收治標準,這也可能間接令有惡化風險的急症病人延誤治療時機。

關乎急救手法,日本醫生常認為應遵守人體發燒自然過程,不主張過度治療,以保持患者自身免疫力,所以在急診過程中不會採用華人醫院常見的強力介入手法。筆者推測,大S家人很可能被日本醫生的這種思維誤導,沒有意識到大S的特殊情况和事態嚴重性並果斷採取行動,進而錯過了大規模醫療介入的最佳時機。

日方應考慮設「外國遊客急診通道」

另外,語言問題也成為外國患者就醫的一大障礙,非日語使用者在緊急時刻往往難以準確表達病情,日本醫生又普遍難以用英語實施診療,造成大幅影響救治效果(有港人向筆者表示,曾在東京迪士尼樂園遊玩時發現子女中暑,求助園內護士站竟發現無人能說英語,結果只能買水自救)。

日本,近年來已成為深受兩岸三地華人熱愛的旅遊勝地。毫無疑問,日本的常規醫療體系是相當人性化的。例如日本的全民醫療保險制度,70歲以下的患者只需要支付醫療開支的30%,有效照顧了弱勢群體。然而,在急症/急救方面,日本應考慮建立專門的「外國人急診通道」,確保語言不通的外國急症患者能獲得及時救助。去年,日本在JR東京站外開設了專門面向外國遊客的醫療診所,就是一個很好的先例(據稱,該診所配有能說英語和中文的醫生)。

對於計劃赴日的港人遊客,也應事先了解當地醫療體系,準備好旅行保險與個人病史資料,以防突發狀况時手足無措。未雨綢繆,方能確保旅途平安。

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學部准教授

張望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