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狄志遠:促進殘疾公僕就業 實現真正共融政府

發佈於

【明報文章】香港政府作為全港最大僱主,本應在促進平等就業和推動社會共融方面發揮表率作用。然而近年數據顯示,政府在聘用殘疾者方面的比例不升反降,甚至見歷史新低。這情况不僅影響殘疾者融入社會的機會,也顯示政府未能履行完整社會責任。

根據政府數據,當局聘用殘疾者的比例自1997年以來持續下降。1998/99年度,政府聘用的殘疾公務員有3828人,佔整體公務員約2%。這一比例在當時顯示了政府對殘疾者就業的重視。然而隨後數據顯示,情况未能持續改善,反而不斷惡化。

殘疾公僕比例不斷惡化

2015/16年度前,殘疾者聘用比例尚能維持在約2%水平,但此後持續下降:2020/21年度,比例跌至1.53%;2021/22年度降至1.47%;2022/23年度稍回升至1.5%,惟截至去年,比例再降到1.4%。這種長期且穩定的下滑趨勢,清楚反映了政府在推動殘疾者聘用政策上的無力,現行措施未能有效促進殘疾者的平等就業。

此外,各政策局及部門在聘用殘疾者方面的表現參差不齊。例如漁護署的殘疾公務員比例達6.32%,是眾多部門中表現最突出;而消防處及環保署則不足1%。這種差距顯示政府內部缺乏統一的政策指引與有效監督機制,導致政策在不同部門的執行力度不均。

與其他經濟發達國家相比,香港政府在聘用殘疾者方面的表現也明顯落後。以德國為例,法律規定擁有20名或以上員工的企業,必須聘用至少5%的重度殘疾者,否則須繳納罰款。這種強制措施有效提高殘疾者就業率:2021年數據顯示,德國政府聘用殘疾公務員的比例達6.5%,遠遠超過香港。

加拿大亦通過多層次的政策支持,例如職業培訓、就業支援服務及資助計劃,將殘疾者就業比例穩定維持在約5%。日本則通過《殘疾人僱用促進法》,規定政府必須確保至少2.5%員工為殘疾者。相比之下,香港不僅缺乏清晰政策目標,政府的推動力度亦不夠,導致其表現在國際上明顯落後。

香港政府在聘用殘疾人士方面的不足,主要體現在政策模糊與欠缺執行力。根據公務員事務局的回覆,政府目前並未為各部門設立強制的招聘配額或目標,只是以「平等競爭」為原則,強調招聘過程公平。

然而這種「自願性」的管理方式,根本無法推動政策落實。當各部門缺乏具體目標和績效指標時,自然難以監督政策執行,進一步削弱政策效益。此外,殘疾者多被安排在文職等基層崗位,缺乏多元化發展機會,無法充分發揮潛能。這種單一化的職位分配模式,進一步限制了殘疾者的職業發展,削弱政策實際效果。

全面改革 改善現狀

要改善現狀,當局應採取一系列具體且有效措施,從政策目標、執行機制到工作支援,推行全面改革。

首先,政府應為各部門設立清晰績效指標,包括聘用殘疾者比例的目標,例如回升至2%。這些指標應納入部門的年度工作計劃,並定期向公眾公布進展,以確保政策執行的透明度與一致性。

其次,公務員事務局應制定具體政策指引,鼓勵各部門在招聘過程中提供更多支援。例如為殘疾者設置適應性測試安排、延長考試時間或調整考試方式,減少因身體限制造成的競爭不公平。

最後,政府應推動職位設計,為殘疾者設計更多適合崗位,並提供職業教練服務,幫助適應工作環境,進一步提升工作能力與信心;同時應提供更多中高層崗位發展機會,幫助他們突破職業瓶頸,實現更廣闊職業發展。

政府有責任率先行動

香港政府在聘用殘疾者方面的表現,無論是與自身過去相比,還是跟其他發達國家的標準比較,均有顯著差距。作為全港最大僱主,政府有責任率先採取行動,透過設立清晰目標、完善政策指引及提供職業支援,為殘疾者創造更多平等就業機會,讓他們能在公平環境中充分發揮潛能、實現自我價值,香港才能真正實現社會共融。

作者是新思維主席、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狄志遠]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