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江玉歡:2024施政報告:香港特區政府眼中的香港

發佈於

【明報文章】本周三,李家超行政長官發布了2024年施政報告。一年一度的施政報告如同年度答卷,記錄了政府在過去一年的工作成果和未來規劃。本屆政府班子治理香港的決心,並不在這一份報告中突顯,而應早為市民所知,過去幾次重要的施政策略就可見一斑。

那麼對本次施政報告,我們要關注的就要更加聚焦,也要更有針對性——不再需要通過施政報告驗證政府的決心,而是透過報告內容窺探政府的治港思路,探究在特區政府眼中,香港究竟是怎樣一個地方、未來香港計劃成為一個怎樣的地方。

城市光鮮背後 許多市民舉步維艱

報告封面「改革」兩字首先映入眼簾——政府認為香港需要有所變化。是的,我們這個城市光鮮的背後,是許多市民的舉步維艱:經濟發展面對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和收緊的內在需求,亟需新的經濟增長點;民生問題更是擺在眼前,最明顯的即是住房問題深陷泥濘,常年難以改善;社會氣氛雖逐步向好,但每個市民心中深知,香港社會運轉效率受到各種利益糾葛的牽絆等等。以上種種均需要改變;那麼「改變」就意味着「改革」嗎?

繼續翻開報告內頁,可以看到政府事無巨細提及改善社會不同方面的措施。房地產方面,政府放寬物業按揭貸款成數上限,無疑是一個亮點,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住宅市場發展。同時我們也必須注意到,物業管理問題依然嚴峻。政府雖在部分地區嘗試聯合管理,但成效如何,仍需時間驗證。此外,對於大廈管理的深層次問題,當局是否應有更加系統性和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成立專門的「大廈管理局」,或許是一個值得深思的選項。

經濟措施分散欠焦點 或難形成合力

繼續探究,在治理層面,政府成立跨部門合作小組的舉措值得肯定,可以理解為政府內部逐步推行改革,畢竟政府才是香港改革之路的排頭兵。然而在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的背景下,「促進銀髮經濟工作組」的成立似乎略顯狹隘。老齡化問題不僅僅是社會福利和經濟問題,更涉及整個社會的人口結構、社會保障、醫療服務等多方面。

經濟方面,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旨在促進經濟增長和吸引外資的政策,例如放寬投資移民計劃、發展海洋經濟等。這些政策無疑具前瞻性,惟在實施過程中,政府是否充分考慮了所需人手和資源?分散的經濟措施欠缺焦點,可能導致難以形成合力。

此外,在支持中小企業方面,政府雖再次推出「還息不還本」政策,但對中小企業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相信我們的企業大老闆和小老闆都期待更為長遠、系統的發展策略等。

細細品讀這份報告後,可以看到在本屆政府眼中,香港還可以做很多事:大至推動這個城市走向國際,小至對劏房設定8平方米的最低標準。此是否意味着在政府眼中,我們的預算是充足的、財政是穩健的?

這就引出另外一個問題:當局是否有預估上述這些措施背後的基本投入和長期收益?這些措施能否真正為香港帶來實質性的財富增長?這裏的「財富」,不僅指物質層面的經濟收益,更包括社會進步、民生改善等全方位的發展成果。政府應該對這些措施的長遠影響,做更加全面而深入的評估。

政府有義務傾聽市民呼聲 彌補官民隔閡

在了解政府眼中的香港之後,自然就會想了解市民眼中的香港——這兩者是否有偏差、偏差原因是什麼,以及偏差點在哪兒。一般而言,在每次施政報告推出後,社會各界會有不同聲音,有讚好亦有批評。過去,人們往往更加關注這些聲音的內容,卻忽略了它們的出發點——市民眼中的香港,與政府眼中的香港,兩者重合度幾何。

對於市民未能理解的政府策略,政府有絕對的義務不斷解釋;對於政府未能注意到的市民呼聲,政府更加有義務去傾聽,進而彌補兩者之間的隔閡,避免隔閡愈來愈大。

最後要強調的是,2024年施政報告不乏亮點,四平八穩。未來,政府應更加精準地佈局香港未來之路,確保每一步都走得堅實有力。當局應明確改革的積極意義和最終目的,確保改革方向正確。同時,政府也有義務呼籲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改革進程,形成改革合力。只有這樣,香港才能夠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實現持續繁榮穩定。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江玉歡]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