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王鉦皓、李冠儒:韓國民間外交的基礎:淺談「韓流」戰略興衰

發佈於

【明報文章】韓國國會於2016年通過《民間外交法案》(Public Diplomacy Act),這也是韓國第一次在國會層面確立正式的民間外交戰略。該法案賦予韓國外交部在處理與他國政府或他國私營部門協調及合作時更多法定權力,對韓國有非凡意義。

民間外交法案推出時間並不算長,不過相關戰略並非近年所做的規劃。上世紀以來的「韓流」(「Korean Wave」或「Hallyu」),素來是韓國推進民間交流的主要媒介。韓國外交部就屢次強調,民間外交離不開「促進對韓國的理解」、「加深與外部交流」、「建立文化外交」等重點。箇中邏輯,是要以文化輸出為民間外交的戰略基礎,與日本的「酷日本」(Cool Japan)有幾分相似。可見,「韓流」戰略的興衰歷程十分值得我們回顧、探討。

借台港日勢頭 以女受眾為主

「韓流」於1990年代才在台港地區、日本及許多東南亞國家掀起浪潮,彼時韓流並未在北美及歐洲站穩腳跟。在21世紀初,《冬季戀歌》(Winter Sonata)、《大長今》(Dae Jang Geum)等電視劇風靡東北亞及東南亞;隨後《來自星星的你》及一系列流行音樂、選秀節目等,受東亞年輕一代熱烈追捧。「韓流」由輸出韓國傳統宮廷文化及介紹其家庭倫理,轉向吸引年輕一代的過程,其實反映了韓國民間外交、文化外交重點的改變,其背後戰略佈局值得思考。

由時間線發展來看,「韓流」實際上是台港日文化潮流的延續。在Korea’s Changing Roles in Southeast Asia: Expanding Influence and Relations一書中,作者David I. Steinberg採訪不少東南亞相關人士對「韓流」的具體看法。不少受訪者就提及日本潮流盛極一時,不過其電視劇、歌曲文化總給人一種悲愴和奇異感,較難讓人深刻理解;而彼時台港的文化產品則多數為武打片、青春熱血的歌曲(筆者按:香港亦有不少「自虐式」情歌,下啟本地的「非情歌運動」)。

韓國所推之「韓流」與三地有着本質不同——「韓流」更易理解、接受,即便主角在劇情推進時飽受各種考驗乃至折磨,與日劇一樣善於調動觀眾情緒,但其作品常有「大團圓結局」,不強調日式的「無常」觀,與日本潮流相映成趣之餘,也借鑑了台港潮流處處映射青春氣息等優秀之處,可以說是通過借鑑及改良,殺出了一條新血路。

從早期韓流產品來看,其戰略目標更着重女性群體。這裏我們不是要討論女性主義,也不是要了解不平等的本質在性別、權力關係等深刻問題,而是說「韓流」確實強調了許多女性通過競爭、抗爭的方式,最後得到成功(錢、權、愛情)的各種勵志故事。

對於中年女性觀眾而言,21世紀的韓國電視劇常能夠勾起其年輕回憶。《冬季戀歌》中的男主角,當時就曾被大量日本女性熱烈追捧;在新加坡,《冬季戀歌》男主角訪問當地植物園時,許多人都能看到一張名為「蘭花家族」的巨幅海報,海報上可見到男主角手捧粉色蘭花的照片,並且還有伊利沙伯女王、明仁天皇等世界名人的面孔,反映了「韓流」的國際影響力。當然,更為近期的「韓流」產品會傾向突出愛情糾葛、成長矛盾、家庭糾紛、職場升遷等話題,畢竟它們更容易引起當代年輕人共鳴。而隨着電視劇、電影製作手段日益精良,這些產品在東亞各國熱度愈發高漲、市場愈來愈大。

隨相關海外資本湧入,韓娛公司賺得盆滿缽滿。不僅是影視產品,化妝護膚品、衣服、韓餐等「韓流」配套,亦隨同影視作品及有關代言廣告,在海外女性群體裏風靡。不得不說,「韓流」戰略取得相當可觀的成果。

千篇一律的韓流套路 不可估量的國際政治

步入21世紀10年代,許多人會評價「韓流」逐漸走下坡。儘管今日走在東亞大街小巷,人們對於「韓流」仍有諸多強烈的印象,但其勢頭並無往日般欣欣向榮。按照《國富論》的說法,當一個機會被認為能夠帶來可觀利益時,往往會形成龐大競爭,其價值便被逐漸壓縮——「韓流」產業自然不是例外。韓國電視劇、電影及流行音樂公司在21世紀初如雨後春筍般成長,大大小小企業都想從中分一杯羹。即便有着日益精良的製作手段及先進設備,但已無人細心鑽研、雕磨好的作品。

大量制度化、低質量的文娛產品投入市場,一來講求時效,意在短時間內收穫可觀利益;二來講求數量,通過抄襲或模仿來推出作品。韓娛公司之間競爭及對產品質量的拙劣把控,確實逐漸令優質韓流成為過去式。

但另一方面,在筆者拜訪集英社等日本傳統動漫公司之際,其代表表示,依然將韓國同行視為可敬的競爭對手——因為韓國漫畫雖也有模仿、參差不齊、千篇一律等弊端,惟在適合手機閱讀的漫畫分鏡等層面又充分照顧到讀者需要,所以韓漫在世界漫畫市場佔有率呈上升趨勢。

同時,部分東亞國家有因政治原因而對「韓流」施加壓力,因為它們不願接受過於強大的韓國文化影響力,擔心過於「火爆」的「韓流」會逐漸改變本國及鄰近地區的社會生態。例如韓國在2016年因「薩德反導彈系統」問題,導致其與中國關係降至冰點;「韓流」曾在中國內地颳起「小鮮肉」之風,不少中國年輕男生開始學習梳妝打扮,也在2015年被中國官媒公開批評無陽剛之氣,也就有了2016年「限韓令」,使「韓流」逐步退出中國內地市場。其實,台灣早在2005年已針對韓國電視劇等加以限制,部分台灣媒體彼時就開始蔑稱韓國為「整容大國」,批評「韓流」對台灣青年而言或許有負面教育作用。

期待韓國民間外交找到新定位

總括而言,韓國民間外交的一系列戰略裏,「韓流」是重中之重;而「韓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其找到了獨特定位,目前也依然具備一定優勢。不過,其民間外交戰略較難像日本一樣持續依靠文化輸出取得更多成就。所以,我們可以期待韓國民間外交在不久將來如同當初的「韓流」,再次找到新的特色、定位。

作者王鉦皓是思哲研究所亞太區域青年研究員,李冠儒是思哲研究所青年事務教育總監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王鉦皓、李冠儒]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