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未來城市:企業牽頭推環保餐具 設計實用省物料 不求一步到位

發佈於

【明報專訊】記者常光顧的粉麵檔,最近終於用完積存的塑膠飲筒,只是走塑後隨凍奶茶附上的紙飲筒,不夠廿分鐘便軟塌,使人掃興。《2023年產品環保責任(修訂)條例草案》(下稱走塑令)實施近半年,適應期將過,相關部門可嚴厲執法。民以食為天,餐具從塑膠變無塑,意味全港要一起適應。有飲食集團與大專生、餐廳職工和設計師合作,重新設計用料更少的即棄餐具——但既然即棄,如何環保?原來他們認為環保難一步到位,若各界意見齊討論,抱怨可演變新思維。

無塑餐具設計比賽 蒐不同持份者意見

本港走塑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自4月22日開始,禁止本地銷售即棄膠餐具和餐飲處所向顧客提供膠飲管、攪拌棒、刀、叉等9類即棄膠餐具,以及其他體積細小而回收困難,或已有成熟替代品的即棄膠餐具;堂食禁止提供膠杯、杯蓋、食物容器和食物容器蓋。

對餐廳來說,最直接的影響是職員不能再把廉價、方便而不環保的膠餐具信手拈來,盛載堂食或外賣食物。有餐廳讓食客加購紙、木和蔗渣等替代餐具,有些則免費提供。可是,市面替代餐具的弊端逐步出現,除了浸湯後扭曲變形的紙匙羹、太扁舀不了湯的木匙羹,還有蓋不牢的紙杯蓋……塑膠難分解,廢物流入海洋,還會影響生態,管制即棄塑膠是全球趨勢;但狼狽走塑,是否唯一出路?

業界摸石頭過河

「韓國、台灣、歐洲同樣走塑,但沒有香港走得那麼盡,比如歐盟相關規定下仍可以用膠蓋,而香港已經不行。香港的政策走得比較前,要先讚讚政府。」香港中文大學文化與宗教學系副教授、社會創新研究中心(CSIS)主任胡嘉明說。她最近因CSIS擔任「BEST with LESS 香港大專飲食業可持續包裝設計比賽」(下稱比賽)顧問及研究機構,隨主辦方美心集團到內地即棄餐具工廠考察,發現不止市民要適應新餐具,製造業和飲食業也在摸石頭過河。

長期研究垃圾問題,曾在北京研究廢品生活的她,今次考察生產廢品的源頭後,對生產者有多一分體諒。她續指:「走塑令去得盡是好事,飲食業界(對要適應政策)好頭痕。我們見到廠商有好多憂慮,他們的確可以做出完全無塑的餐具,但是否真的好用?如果(匙羹、叉)用用吓就揈揈吓,(碗)漏湯,(杯)漏飲品,就無謂。」

雖然美心集團非食品採購及可持續發展總監陳嘉慧指,集團旗下餐廳沒有收到無塑匙羹變形的投訴,她透露以目前技術,代替塑膠餐具的物料如紙和蔗渣,做成餐具時的黏合狀態,仍有改善空間。歐美早年已推動走塑餐飲,市面廠商因而有不少無塑餐具產品,但歐美與亞洲飲食文化大不同,不常見湯麵、老火湯等含大量液體的外賣食和飲品。胡嘉明說:「有美國廠商做開好多款外賣沙律餐具,其中最難處理的,都只是醬汁兜,難度不及香港湯麵外賣碗,要考慮是否密實、會否倒瀉。」

陳嘉慧說,集團供應鏈管理團隊,近年積極留意最新科研發展,希望找到性能更完善的無塑餐具。與此同時,他們透過比賽選出由大專生設計,參考過學術界、生產商、餐廳職工、設計師、食客等不同外賣持份者意見的數款即棄紙、蔗渣餐具,作集團日後革新即棄餐具的參考模型。這些設計務求使用最小分量的環保物料,平衡外賣食客體驗、走塑目標和餐廳營運所需。

冠軍設計採用蔗渣物料,省卻常用的醬汁碟蓋子,可把醬汁碟直接放進飯盒,與飯盒共用一個蓋;再把匙羹和叉與放進飯盒蓋凹位,像模型的組件一樣,可從飯盒蓋上按壓取出。這個由理工大學學生組成的得獎隊伍,另設計了可以共用同一款杯蓋的3種即棄杯;美心集團供應鏈管理總監(採購及策劃)區晉禮說,這個設計看似簡單,已能減省生產多款杯蓋所需的生產資源。目前多款作品正在中大利黃瑤璧樓地下展出,展期至本月16日。

重視不同用家處境 「即棄」仍有需求

區晉禮說,走塑令推出後市民的不滿和質疑,跟過往集團推出不同環保措施時收到的反應相近,卻總有方法解決。首先是時間,他們在2018年實施不主動提供飲管,「大家一開始都會驚訝:點解沒有飲管?過了一段時間,客人就已經接受,其他餐廳也有這個做法」。到2022年,他們集團全線餐廳堂食使用可重用餐具,兼且鼓勵自備餐具,「又遇到困難,過一段時間大家又接受了」。其次是提供誘因。去年,他們再以電子印花獎賞自備餐具買外賣的客人,「反應非常好」。據他了解,走塑令實施後,約七成食客選擇外賣走餐具,社會整體環保意識已提升。

比賽作品在商場展出 街坊投票

這次,他們再走多一步,讓用家——經常吃外賣的大學生,主導產品設計。「過去的即棄餐具產品,是由生產端主導,廠商做完就推出市面,而我們今次參賽的作品,同學模擬過早、午、茶和晚市的食物類型需要,令設計作品不止適合某類餐廳和時段。」作品的名次,由早前在商場展出時經街坊投票,聯同專業評審共同選出,經更多外賣持份者表達意見。

「有些環保人士可能會覺得,走塑但用紙(等替代物料),只要是即棄餐具,都是浪費。」胡嘉明說。這是否代表,所有客人應該戒掉外賣習慣,或每次都自備餐具?她笑說香港交通發達,食肆成行成市,放假在家休閒看劇的人,的確可考慮出門吃飯,而不是叫外送;但不可否定外賣及即棄餐具,仍有一定社會功能。「如果你是地盤工人,地盤不一定在市中心,如在荒蕪郊區,你可以怎麼不外賣?也可以看看保安人員,他們午膳通常都是在崗位吃,不太可能堂食。我們要了解別人處境。」

改變即棄餐具的物料有一定環保效果。比起難分解的膠,成本較貴的蔗渣餐具由天然蔗纖維製成,雖然未有主流回收途徑,但可在使用後作堆肥,較短時間內降解成有機物。不過,區晉禮坦言:「不論用什麼物料,其實源頭減廢才是核心價值。環保物料可以解決一部分碳排放問題,但無論你用塑膠、紙還是蔗渣,都會產生廢物。」陳嘉慧也指出,比賽為選出能夠精簡餐具的設計,「減少了多少物料是可以計算得到,但你問是不是完全減了很多,都未必」。她認為推進環保的關鍵,在於了解不同人的需要,比賽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是讓不同的外賣持份者交流想法。

有大專生在餐廳考察時發現,有客人因害怕使用自備餐盒會增加餐廳職員工作量,所以仍會在外賣時使用即棄餐盒、餐具,建議餐廳若有心推動自備餐具文化,可主動宣傳。考察也讓各方得知,除了成本及美觀考量,餐廳職員希望無塑即棄餐具能如舊日塑膠款式般疊起收納,飯盒設計亦要方便蓋上,節省出餐時間,保持食物質素。陳嘉慧說:「我們餐廳目前鼓勵大家自備可重用餐具,但有些客戶不方便自己清洗,需要用即棄。一方面,我們想因應情况,設計盡量環保又不減實用的餐具;另一方面,了解他們為什麼不自備餐具後,我們日後才能找個好方法,與他們一起改變行為習慣」。

減廢需共識 不 能一味靠禁

胡嘉明呼籲大眾要認清即棄塑膠方便背後有代價。「我們所謂方便,就是食完、飲完嘢,可以直接丟餐具。但即棄塑膠會變成微塑膠進入身體,造成後遺症,影響物種、健康、土壤和空氣,這是真的『方便』?」而無塑即棄餐具絕對不是環保飲食終點,重用餐具才是。她承認,環保習慣需要人花費額外工夫,每個地方的文化都不一樣,無普世通用的過渡方法;由商界發起討論,無論最終結果用什麼物料、怎樣設計無塑餐具、如何鼓勵和便利食客自備餐具,都是香港推進環保的好契機。

胡嘉明說:「學界講走塑,已經講了很久,說不可以再逃避即棄文化的後果。是否能馬上帶來行為改變?大部分時候都不是。反而,大企業的營運模式,會直接塑造社會文化。當企業帶頭提倡自備餐具,告訴客人不用怕麻煩職員,這會比我們在演講廳講到口乾舌燥,威力大更多。」

陳嘉慧解釋賽後跟進安排:集團透過比賽,得到多個考量了不同持份者意見的即棄餐具模型,下一步是選取並微調其中設計,物色合適的餐具製造商,商談物料、厚度等細節,平衡成本和效益,小批量生產並測試防漏性能,讓用家試用;若有不足便改善,最後才會大量生產。她預計整個過程需時9個月至一年,「時間長短都不是重點,重點是要能應用得好」。

為環保投入這般大量人力物力,是否值得?區晉禮回應道,雖然垃圾徵費暫緩,但未來還有第二階段走塑令——外賣不能提供膠杯、杯蓋、食物容器和食物容器蓋,集團希望盡早與客人及供應商演練,找到共識。「政府有碳中和目標,企業有可持續發展責任,只靠禁這個、禁那個,很難做到。」

胡嘉明打趣說美心集團的市佔率高,覆蓋港九新界各類餐廳,版圖猶如王國,研發出盡可能環保的新即棄餐具後,集團會否考慮擴大版圖至生產餐具?兩名集團代表笑稱美心仍是飲食集團,本次比賽得獎作品供參考,鼓勵業界自行研發。

【走塑篇】

文˙ 梁景鴻

{ 圖 } 楊柏賢、資料圖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