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要聞

小眾運動難爭資源 雷雄德:與時並進 體總有責

發佈於

【明報專訊】保齡球、射擊、拳擊等6個體育總會面對淨負債問題,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高級講師雷雄德認為,該6個項目不算普及,本身推廣和發展面對困難,「真的可能是汰弱留強」。浸會大學體育、運動及健康學系教授劉永松則認為,總會可透過在大賽爭取佳績、建立「明星效應」,吸引市民關注和參與,非主流運動應投資體育營銷,發掘自身獨特定位。

學者倡建明星效應吸關注

雷雄德指出,6個面對淨負債的體育總會都是較小眾的運動,例如保齡球受歡迎程度大不如前,潛水和射擊參與門檻高,手球通常是籃球的「第二梯隊」。他稱,項目有一定參與人數及運動員是體育推廣的基本原則,觀眾數目有限、市場價值不及主流項目,爭取資源也不容易。「如果那個運動沒有人玩或很少人玩,怎麼推廣呢?始終要計算成本效益。」

對於參與人數減少的運動,雷雄德形容「正在衰落」(declining)的運動如保齡球,其體育總會有責任居安思危,確保項目與時並進,「如果沒有預計30年後的前景,這些管理層都有些問題,要看這班人的管理能力,因為管理不是只講現有的,你都要策劃將來」。他說部分總會領導層出身商界,學歷和資歷較豐富,相比單純因為興趣加入總會的人,管理能力更優秀。

籲學欖球「入屋」 龍舟找到定位吸外籍客

劉認為商業贊助、門票、轉播權等體育主要經濟支柱,在本港帶來的收益有限,建議透過培育精英運動員,在大型運動會爭取佳績,吸引市民關注和參與項目。「壁球、羽毛球、乒乓球是有獎牌效益,保齡球為什麼做不到?」他續說,體育項目要「入屋」,例如欖球多外國人參與,但欖總積極到學校和社區宣傳培訓,栽培華人球員,打入本地市場。

至於不能晉身奧運和亞運的非主流項目,劉永松說要找到自身定位。他舉例龍舟總會有意識地吸納外國人和大型企業參與,結合中國傳統特色和國際化,發展國際龍舟邀請賽等嘉年華性質活動,因此得以生存。他認為,體育總會需投資體育營銷,招攬相關專才,發掘自身定位。

(體育總會管治問題系列)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