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富蘭克林鄧普頓Jim Harvey:美1.3萬億美元財策挺經濟 建造業旺

發佈於

【明報專訊】中央政府近日出台不少促進內地經濟增長措施,兩周前貨幣政策發力後,周六早上將舉行記者會,由財政部長藍佛安講解「加大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情况。其實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美國近年同樣積極以財政政策推動經濟增長,富蘭克林鄧普頓旗下銳思投資基金經理Jim Harvey在專訪中表示,美國總統拜登先後簽署通過《通脹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Jobs Act)及《晶片與科學法案》(The CHIPS and Science Act) ,政府未來10年料投資約1.3萬億美元於相關基建,目標是支持製造業發展,因此目前當地建造業興旺,亦為美國小型股帶來重大投資機會。

料美年底前減息0.5厘或更多

富蘭克林鄧普頓旗下銳思投資基金經理Jim Harvey本周日及周一從美國來港,向投資者介紹美國小型股的投資機會,其間接受專訪,詳細解釋當地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的最新變化如何有利於小型股。Harvey分析,由於美國小型股較大型股與本土經濟更息息相關,「即使他們不是世界著名企業,卻是美國經濟的骨幹」,而且負債比率往往亦較高,因此更受惠聯儲局減息。事實上,自從7月開始市場對減息憧憬升溫,小型股已開始跑贏大型股(見圖),故他對聯儲局上月減息0.5厘亦不感意外。

向前望的話,Harvey預測,美聯儲在今年底前料減息0.5厘或更多,明年還會繼續減息,中長期而言,聯邦基金利率上端會由現時的5厘回落到3厘至4厘,認為這是正常的利率水平,令資金成本回復正常,促進經濟正常運作。

製造業回流 美須傳統新興基建配合

他表示:「2008年金融海嘯後我們經歷長達逾10年的低息環境,2020年疫情爆發後息率更跌至零水平,這些都是不正常的情况。作為比較,我們現在正邁向正常的利率水平,原因是經濟亦已回復正常。」

Harvey續說,歷史數據亦顯示,在美聯儲開始減息後的3至12個月,小型股往往會跑贏大型股。

除了受惠減息外,Harvey認為,更重要的是美國小型股受惠於「回流」(reshoring),這意味製造業重返美國,「製造業回流美國屬大勢所趨,當中包括汽車、汽車零件等,而更重要的是晶片製造。」

美積極興建數據中心 配合AI發展

製造業近年回流美國,當然並非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據Harvey分析,美國總統拜登先後簽署通過《通脹削減法案》、《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及《晶片與科學法案》後,政府在未來10年料投資約1.3萬億美元於相關基建。Harvey稱:「這些都是長達10年的投資大計,目前只是開支初期,因此美國很多基建正在如火如荼動工,當中包括有道路、橋樑及隧道等傳統基建,以及晶片生產基地等新興基建,這些投資明顯有利於當地工業股及科技股。」

談到美國科技股及晶片股,Harvey表示,不論大型股或小型股也好,目前難有其他公司是可以與微軟(美:MSFT)或Nvidia(英偉達)(美:NVDA)等在人工智能(AI)領域正面競爭,對於小型股來說,商機是為這些科網龍頭股提供所需要的產品及服務,例如提供生產晶片所需的設備及營運數據中心的配套,以美國人的說法,便是在科網龍頭股向AI此金山掘金時,小型股提供他們所需要的開採工具(picks and shovels)。

明年盈利增長料超大型股 美小型股股價續跑贏

Harvey就美國小型股如何提供營運數據中心的配套有詳細說明:「目前美國出現興建高容量數據中心的繁榮期(there’s a boom in building high powered data cen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today),原因是AI需要很強的運算及數據儲存能力,因此對相關設施需求很大。電力供應商、光纖及網絡生產商,以至數據中心降溫設施供應商等,即使是小型股,其產品及服務需求亦增長強勁。」

總結是次專訪時,Harvey表示,在今年7月美國小型股開始跑贏大型股前,此前13年均是由大型股跑贏小型股,2023年至今年上半年更是由4、5隻大型科技股主導大市升勢,此情况屬不健康及難以持續,現時亦終於回歸常態。

Harvey強調,美國大型科技股也是依靠小型公司才能生存(US big tech relies on smaller companies to survive),料隨着他上述分析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及宏觀環境轉變,美國小型股明年盈利增長料高於大型股,因此股價亦可望繼續跑贏大型股,此趨勢更有機會在未來10年維持,銳思投資作為美國小型股專家,每年均就此進行與上市公司管理層進行數以百次探訪或會議,並且日常亦可以保持聯絡,以了解其最新發展情况,相信可以把握到有關投資機會。

明報記者 葉創成

[名人樓市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