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梁天卓:子女與父母「斷捨離」 或增政府支出

發佈於

【明報專訊】近年來,愈來愈多成年人選擇與父母「斷捨離」,尤其是在美國這樣的個人主義社會,家庭疏離已成為一個日益普遍的現象。幾年前《經濟學人》分享了彼得的故事,他和妻子多年不和,直到孩子成年後才離婚。沒想到,離婚後,他與兩個兒子徹底斷聯,6年來大兒子從未與他說過話,小兒子一年只通幾次電話。這讓彼得感到失去子女的痛苦,像是「喪親」般的傷痛,卻還帶着重逢的希望。

這樣的故事並不少見。康奈爾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27%的美國成年人與親近的家人斷絕聯繫,其中大多數是子女主動與父母疏遠。這反映了現代社會強調「做自己」的價值觀,愈來愈多的人選擇擺脫家庭關係,尋求情感上的解脫。

從個人角度來看,這或許是一種解放,但從社會層面來說,對老年人的影響卻不容忽視。傳統上,子女是父母晚年的「保險」,不僅在情感上提供陪伴,還在經濟和生活上給予支持。然而,當子女選擇與父母斷絕關係時,老年人該依靠誰來度過晚年?

老年人無依 社會保障體系添壓

就以香港為例,隨着本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子女若不再承擔照顧父母的責任,政府養老支出便會因此增加,例如,要求政府增加醫療和長期護理資源的聲音會日益增加等。畢竟,當「子女養老」不再是常態時,社會保障體系將面臨更大壓力。

當然,年輕人也有他們的壓力。現代生活繁忙,許多子女自身都難以應對,更何况還要肩負照顧老人的責任。再加上家庭關係複雜,離婚、再婚等情况使得子女更難處理與父母的關係,選擇遠離也不足為奇。

多年前,一名中大的前同事跟我半開玩笑說他在兒子面前盡量表達自己孝順父母,為的就是將來兒子會「有樣學樣」。其實,維持一個和諧的家庭以及培養與子女的感情可能是更有效的方法。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facebook.com/tommyleungpage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梁天卓 經濟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