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林健榮:經濟破局:香港建造業發展新藍圖

發佈於

【明報文章】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建造業不僅關乎基建住房的供應,更直接影響香港整體競爭力和市民生活質素。然而近年行業面對諸多挑戰,包括經營條件欠佳、競爭環境不公及勞動力短缺等。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於10月16日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公眾諮詢正好為業界提供表達訴求和建議的機會。一如既往,筆者已提交意見書,除了對優化建造業出謀獻策,亦冀能夠協助政府制訂可行的房屋、人力資源及其他經濟發展方案,達至政通人和,既能回應社會訴求,亦可解決當下問題。

平衡招標制度 扶持中小企發展

當前工務工程招標制度傾向大型承建商,導致中小企生存空間有限、行業生態失衡。筆者建議政府通過適當拆分工程合約、鼓勵大企業與中小企聯合投標、調整評分標準及延長達標工程合約有效期等措施,確保各規模的承建商均等參與,避免市場單一化,促進公平競爭。

業界對發展局早前修訂《承建商管理手冊》,允許非本地承建商直接進入市場深表關切,認為應嚴格評估外來企業的安全環保表現和社會責任;面對經濟下行情况,更應避免加劇「僧多粥少」困境。筆者建議在評審標書相關項目時,對無本地經驗的外來承建商不給予評分(而非給予平均分數),以維護本地中小企權益。

簡化審批程序 降低建築成本

業界支持發展局早前發布的〈採取便利發展及協同合作的思維〉通函,同意應進一步精簡工程項目審批流程,增加透明度。筆者建議相關部門加強與申請人互動溝通,舉辦講座和工作坊,避免人為錯誤影響申請進度。

面對經濟不景和信貸緊縮,業界欣聞發展局一直密切監察市况,更主動與金管局合作,積極推動銀行業與建造業溝通。筆者建議政府盡快徹底落實NEC(新工程合約),通過分階段付款、流動現金預測等機制,降低工程項目風險,提升工程效率;同時加快通過《建造業付款保障條例》,保障各持份者如期收款,緩解行業現金流壓力。

優化輸勞計劃 應對人力短缺

針對近期的外勞被剝削問題,業界非常認同政府成立包括勞工處、警方及發展局等代表組成的跨部門調查隊,監察包括所謂的代理、中介或「艇仔」等,大力打擊和依法嚴懲違法行為,確保本地勞工與外勞都獲法律保障。

本港目前失業率為3%,統計學上可算全民就業,惟勞工市場在不同領域仍存短缺,建造業尤其面對勞工高齡化問題。筆者認同政府在確保整體政策既保障本地勞工之餘,亦要確保行業有足夠人手維持運作,因此輸入勞工作為補充性質,實應改善後繼續推行,包括增加政策彈性,涵蓋私人工程項目、擴大工種範圍以公司而非項目為申請基礎。通過精準預測人力需求,配合相應的勞工政策和培訓計劃,才能維持高生產力,避免進一步推高建築成本。

支持可持續發展 推動低碳轉型

根據國際能源組織預計,建造業對2050年實現全球淨零排放目標大幅落後;現時少於1%的現有建築物符合零碳標準。為加快達標進程,筆者提議政府參考內地經驗,為建造業設立碳排放權交易機制,通過市場手段促進減排;利用香港金融科技優勢,發展碳金融衍生工具,增加市場流動性;制訂專屬ESG(環境、社會和管治)政策,鼓勵採用綠色建築標準和低碳技術,推動行業向低碳和環保轉型,為實現碳中和目標貢獻力量。

而為傳承建造業的悠久歷史與文化、彰顯其對城市發展的貢獻,筆者建議政府設立「香港建造業歷史文化探知館」,系統地展示行業歷史、技術創新、重要人物和成就,並運用現代科技帶來沉浸式體驗,有效提升行業形象、增強認同感、激發年輕人興趣,並促進文化交流與香港旅業發展。

通過一系列具體建議,筆者冀能看到更高效、公平和可持續的建造業未來。政府在編製施政報告時,應充分考慮及採納,以確保行業能為香港繁榮穩定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是香港建造商會會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健榮]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