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教育

港大:父照顧SEN子女 大半感內疚羞恥 學者倡社區教育去污名

發佈於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昨發布研究,發現不少父親照顧特殊需要(SEN)的子女時,曾有負面情緒或行為,逾七成半受訪者感內疚,逾六成半感羞恥。研究團隊成員盧啓聰稱,有受訪父親覺得帶有特殊照顧需要的子女外出會面對旁人奇異目光,就像「把尊嚴放入雪櫃」,久而久之不會帶他們到公眾場合,終日在家「困獸鬥」,研究建議政府及社會向作為照顧者的父親提供更多支援。

港大團隊昨發布本港首項「父親道德情緒及參與照顧特殊需要子女的需求調查」,團隊稱不少文獻提及,父親較母親更難接受和應對孩子被診斷有特殊需要,冀關注「父親在家庭的貢獻」。

父較難接受子女被診斷SEN

團隊在研究中推算,本港截至2023年中有12,554名作為主力照顧者的父親,需照顧2至12歲有特殊需要的子女。團隊在2022年5月至2023年9月推展研究,包括與父親照顧者深入訪談,並收集437份有特殊需要子女的父親填寫問卷。

調查發現大部分受訪父親在照顧有特殊需要的子女時,曾有負面情緒或行為,當中76.2%同意或非常同意曾產生內疚感,65.7%有羞恥感,團隊稱兩種負面感受分別衍生補償行為及迴避行為。

因路人目光避外出

打罵後以物質補償

研究成員、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講師盧啓聰稱,有受訪父親表示,有特殊需要的子女在公眾地方有情緒波動等異常行為時,會因途人的奇異目光及負面言語感羞恥,遂避免帶子女外出及參與社交活動;另有受訪父親經常失控打罵子女,因此感到內疚,再以不斷買東西及放鬆管教來滿足子女,不過雙方衝突會再現,形成惡性循環。

倡支援男照顧者設獎勵金

團隊建議政府推動接納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兒童的社區教育活動,減少對這類兒童的污名化,又指社會不夠重視父親照顧者的角色,建議政府資助成立「男士或父親照顧者支援中心」,亦可牽頭推動實施「父職友好政策」,與僱主、政策制定者及學校等持份者合作,透過彈性工作安排、增設「爸爸親子獎勵金」等,增加父親照顧者與子女相處時間,加深他們在家庭中參與照顧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