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鄧鍵一:哪些市民較經常看新聞——2020與2024年比較

發佈於

【明報文章】在上一篇文章〈香港市民接觸新聞資訊趨勢續探〉(下稱〈趨勢續探〉;刊2024年8月22日《明報》),筆者比較2020、2021、2024年香港市民透過報紙和電視接觸新聞資訊的時間,指出這幾年間,市民看電視新聞的時間持續下跌;看報章新聞的時間,2024比2021年稍多,惟仍低於2020年。

我們很難單憑市民看新聞的時間,就斷定市民是不是有意識地「迴避新聞」,畢竟每個人花幾多時間接收新聞資訊,當中可以有很多原因。若要了解市民接收新聞資訊的模式轉變,除了他們看幾多新聞,他們看新聞的時間與各種社會政治態度的關係,也是值得發掘的方向。

一般來說,看新聞的時間與某些態度、行為的關係,是比較穩定。例如花較多時間看新聞的人,多數對公共事務較有興趣,日常也花較多時間跟其他人討論時事。又例如,花較多時間看新聞的人,通常他們的內在效能感(internal efficacy)也較高(內在效能感即是覺得自己能夠理解和談論公共事務的能力)。另一方面,社會一般理解作為良好公民的價值觀,傾向認為良好公民應多接觸新聞資訊,從而認識相關的公民德性和價值規範。

然而,上述與看新聞時間相關的態度和價值觀,並不是完全固定——因應社會環境轉變,看新聞時間多與少,跟各種態度和價值觀的關係,也有可能隨之變化。即是,以前可能持某種態度和價值觀的市民較多看新聞;後來較多看新聞的,會是持另外一些態度和價值觀的市民。

為探討市民在這方面的轉變,我應用〈趨勢續探〉一文的數據,進一步比較2020與2024年,持哪些政治態度和公民價值觀的市民,較多看報章和電視新聞(註1)。這裏分析的政治態度包括內在效能感、集體效能感、外在效能感、政治信任度。

至於公民價值觀,我們在調查中列出6項公民實踐(遵守法律、舉報罪案、配合政府政策、幫助生活比自己差的人、積極參與社區事務、促進社會改革),問受訪者分別覺得它們有幾重要。

政治效能感與讀報時間的關係

附表是迴歸分析的結果(註2)。為方便閱讀,圖表只列出達到統計顯著度的結果,及顯著結果中正相關或負相關的方向;不達到統計顯著度的結果,則留空格。報紙方面,2020及2024年,內在效能感較高的市民,每日花較多時間看報章新聞,這符合上述的一般理解。不過在2024年,外在效能感(external efficacy)較低的市民,也會花較多時間看報章新聞(外在效能感即是受訪者覺得政府能夠多有效地回應民意)。

換言之,到了2024年,愈感到政府不能有效回應民意的市民,每日花愈多時間看報章新聞。另外,也是2024年,愈覺得「積極參與社區事務」重要的市民,愈多看報章新聞。

當然,我們不能輕易說明上述的因果關係,也有可能是因為市民多看了新聞,外在效能感才愈低,更覺得「積極參與社區事務」很重要。但重點是,跟2020年比較,4年過去,多看新聞的市民,除了出於自己對公共事務的認知外,也包含了他們對政府回應民意能力的看法,及他們怎樣理解「參與社區事務」作為公民實踐的重要性。

感「配合政策」重要者 較多看電視新聞

至於電視新聞,2020年時,內在效能感較高的市民,每日花較多時間看電視新聞,這跟上述說法一致。但跟報章新聞不一樣,到了2024年,內在效能感跟看電視新聞的時間,卻沒有顯著關係;反而,覺得「配合政府政策」是重要公民實踐的市民,傾向多看電視新聞。當然,兩者關係也有可能是市民多看了電視新聞,所以更加覺得「配合政府政策」重要。

值得留意的是,在做第二次調查時,一些比較批判的新聞機構已經不再營運,所以比較報章與電視新聞在4年間變化的重點,可能更在於兩者的性質差異。

所謂內在效能感與看多少新聞的關係,部分在於新聞報道包括了幫助市民了解事情來龍去脈,及事情與大家有多大的切身關係。報章作為文字媒介,性質上較能夠在行文中加入具分析性質的內容,及回顧事件前因後果。電視新聞的話,這一部分的功能某程度上依賴新聞專題節目(例如《新聞透視》、《鏗鏘集》),多於每晚的電視新聞。內在效能感跟收看電視新聞時間沒有了顯著關係,有多大程度上因為市民少了看電視新聞,連帶少了收看新聞專題節目,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課題。

市民看新聞的動機變化

第二,雖然市民看報章新聞的時間比2020年少了,但明顯地,他們看報章新聞涉及的動機和態度比4年前豐富了。同是本欄作者的陳智傑於9月12日的文章〈免費新聞與付費新聞〉裏匯報,受訪者表示自己「經常」及「十分經常」留意社區新聞的市民,跟「經常」及「十分經常」留意政治新聞和經濟新聞的百分比大致相若。

雖然我們手上沒有過去的數據可以直接比較,但從以往印象所知,社區新聞總被視為不如政治及經濟新聞那麼重要,所以這個結果還是有點令人意外。然而,這也符合我們在今年7月的焦點小組討論中,有市民提到雖然因為社會變化,現在的新聞整體上沒有以前那麼好看,但看新聞還是重要的,畢竟他們還需要知道自己生活的社區情况、政府有什麼政策會直接影響自己及自己生活的社區。可能是因為市民看新聞的動機有所調整,「積極參與社區事務」的重要性與看報章新聞的時間,在今年調查出現了顯著關係。

註1:2020年8月的電話問卷調查受訪人數為817,回應率38%;2024年5至7月的受訪人數為1002,回應率38%

註2:控制變項包括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出生地、政治立場、國族認同

作者是香港恒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鄧鍵一]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