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馮煒光:特區改革 要先精準了解中央話語

發佈於

【明報文章】趁國慶假期之便,筆者早前有機會與中央港澳辦一些年輕朋友交流。我們都覺得香港亟須讀懂中央話語,即「話語轉換」。以近期經常提到的「香港改革」為例,我們在推行改革時,宜明白中央對本屆特區政府過去的工作有何評價?對特區改革又有何期許?

港澳辦新聞稿字眼的涵義

9月20日特首李家超因出席「北京.香港經濟合作研討洽談會暨投資香港推介大會」而到了北京,並獲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安排會見。

會後中央港澳辦公布說:「夏寶龍對李家超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的工作給予充分肯定。他表示,特區管治團隊堅決貫徹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敢於擔當、善作善成,全力拼經濟、謀發展,大力搶企業、搶人才,努力解決民生痛點難點,着力加強國際交往合作,以鮮明的改革理念、實實在在的改革舉措,一件事一件事地抓,有力推動特區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展現新氣象。」

大家注意到這短短一段話用上5個「力」字(「全力」、「大力」、「努力」、「着力」和「有力」),每個「力」的前面都用不同字眼。有了解內地官場用語的朋友提醒筆者,這其實是有極豐富涵義的——「大力」是看到了成果,「努力」是看到了行動,「着力」是看到了方向。

若對照港澳辦9月27日發表的「港澳平」文章,便能看到端倪。該文說「『搶企業』『搶人才』成績斐然」,之後又說「眾多國際科技創新及先進製造龍頭企業來港興業」,又續說「截至2024年8月底,特區相關人才入境計劃已收到申請36萬宗,批准近23萬宗,超過15萬人已到港」。

對照「港澳平」文章,大家應會同意特區在「搶企業」、「搶人才」是有成果的,故夏寶龍用了「大力」這個詞。至於「民生痛點難點」的成績,9月27日的文章完全沒有提及,對照夏寶龍9月20日說的是「努力解決」,這是否含有「尚未解決」的意思?

至於國際交往合作,夏在9月20日用的字眼是「着力」,對照「港澳平」文章,裏面提到早前在港舉行的第九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也提到這個連續9屆舉行的高峰論壇「吸引了來自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4萬多人次與會」及「舉辦了超過4000場專案對接會」。相對「搶企業」、「搶人才」,兩者相較,哪個更有具體成績?無怪乎在「加強國際交往合作」用上「着力」,因為方向是對的。

9月20日的公布中,夏寶龍接着說「相信特區政府一定能夠乘三中全會東風,團結帶領社會各界主動識變、應變、求變,積極穩妥推進各領域改革,抓具體、重實效,在國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展現更大作為」。

任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的夏寶龍是副國級領導,特首是省級,相距不可以道里計;但因為尊重一國兩制,故不用「要求」,而用「相信」。惟我們在職場多年的人都知道,一名職級遠較你高的領導,又是管你的範疇,他的「相信」可能便是「要求」了。

至於說「團結帶領」,是否代表作為特區第一責任人的特首,有責任團結全港包括商界一起來「深化改革」,而且還要發揮「帶領」作用?這是否在說特區政府自己要率先改革,用內地的話來說,要「刀子向內」呢?

至於「抓具體」、「重實效」,若用反話正說的角度來理解,是否以前有些措施「不夠具體」、「不具實效」呢?又或者委婉地提示特區日後推出「各領域改革」時,要夠具體、要注重實效呢?

重設內地事務顧問 對香港改革大有好處

筆者由當年在官場體會以至多年來觀察,總覺得內地官場面對香港高官時,習慣「以肯定的方式勉勵,用期望的方式鞭策,反話正說,問題輕提」。這不能說有什麼問題。內地高官對香港高官的公開發言,若對問題用重的語氣來提,例如「查找不足」,隨時引來諸多揣測。故必須慎之又慎、委婉輕巧,但又意涵深遠。

所以,筆者很贊成應該有一套「話語轉換」的設計,讓香港管治精英真正明白中央相關部門對港有什麼要求和期望。特首不妨重設內地事務顧問,組成一個熟諳內地的團隊,深入了解內地涉港文件的精神、要求和期許。這對香港即將推行的改革,大有好處。對香港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偉業中作出更大貢獻,也很有幫助。

作者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馮煒光]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