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妍、蘇鑰機:香港報紙消息來源的恒與變

發佈於

【明報文章】外地對消息來源的研究發現,新聞媒體選用消息來源有明顯傾向,以政府官員及知名人物為主。有時消息來源是匿名的,包括事故目擊者、「消息靈通人士」等。記者依靠消息來源取得新聞資訊,不同團體和人士希望透過新聞界發放消息意見,掌握話語權以發揮影響力。

最近10年,香港社會多個領域都出現變化,這會否反映在新聞報道中?各種消息的比例有沒有改變?會否影響新聞界如何選取消息來源?我們亦想了解匿名消息來源的比例,及不同報紙的消息來源分佈。

本文分析2013及2023年香港報紙使用消息來源的取向和變化,選取的報紙包括《明報》、《星島日報》、《東方日報》及《文匯報》。我們採用系統抽樣方法,於2013年抽取7天(星期日至星期六)報道,及2023年抽取14天報道。2023年的新聞量較少,所以用了兩星期樣本。抽樣範圍包括各報紙的要聞版、港聞版、教育版及經濟版內容,但不納入評論文章。

圖1顯示,報章報道以社會新聞最多,其次是經濟新聞,之後是政治新聞和突發新聞。比較2013和2023年,社會新聞整體所佔的比例有些上升,而且多份報紙都是如此。《明報》的經濟新聞比例上升。政治新聞方面,《星島日報》的比例大升,而《東方日報》和《文匯報》的比例均下跌。

突發新聞的比例卻明顯下跌。由於本港警方及消防在2004年開始逐步引入數碼化通訊系統,令報紙的突發新聞數量逐漸減少,在2013年已經跌至15.2%,2023年更僅佔8.2%。《東方日報》對突發新聞的報道篇幅最多,佔其總數的16.9%;《文匯報》的突發新聞篇幅最少,只有3.2%;《星島日報》的突發新聞佔比跌幅最大,2013年仍佔該報的20.5%,到2023年只剩下4%。

最主要消息來源:官員及商業機構

圖2列出各種新聞消息來源的比例。最主要的消息來源是商業機構和政府官員,各佔約兩成。接下來的是議員政黨、一般民眾和民間團體,各佔約一成。再下來的是消息人士(即匿名來源),佔總數不到一成。最後的是專業人士、學者專家和公眾人物。

比較4份報紙所引用的消息來源,它們的分佈情况相近。再比較2013與2023年的總體情况,也沒有發現明顯不同。個別報紙有些分別,如《文匯報》引用一般民眾作為消息來源的比例提高了,但引用政府官員的比例就下降。相反,《星島日報》於2023年明顯引用較多政府官員,惟減少引用議員政黨。《東方日報》引用議員政黨的比例提高了,一般民眾和專業人士的比例則下跌。而《明報》就減少了引用一般民眾。

社會新聞與經濟新聞的消息來源不同:原來社會新聞主要依賴政府官員及民間團體作為消息來源,極少引用外國政府或外國通訊社;經濟新聞引用最多的卻是匿名消息人士,其次為專業人士,之後是外電和外國政府。

引用匿名消息比例跌

整體匿名新聞比例不到一成。突發新聞中的匿名程度最高,達到整體約四分之一,可能因為消息來源是警方、救護人員或現場人士,而且採訪現場比較混亂,時間緊迫下,不易取得受訪者資料。匿名程度次高的是經濟新聞,達一成多,可能當中包括一些市場傳聞。社會新聞的匿名程度不到一成,相信是採訪時間較充裕,容易取得新聞人物的姓名。政治新聞的匿名程度最低,因政界人物一般都願意增加媒介曝光度。

在過去10年,引用匿名來源的比例平均由12.4%減少到8.5%。突發新聞的匿名比例上升,由20.3%升到27.4%,或許反映採訪這類新聞更為困難。相反,經濟新聞的匿名程度明顯下降,由20.8%跌到8.9%。各報章使用匿名消息來源的變化,也頗為相似。

新聞引用的人物和團體就有很大改變。於2013年,新聞提及最多的政府高官順序是梁振英、高永文、林鄭月娥、陳國基、黎棟國;議員方面則是葉劉淑儀、王國興、湯家驊、劉慧卿、郭家麒;各政黨中被提及最多的是民建聯、經民聯、民主黨、工黨、工聯會、人民力量。到了2023年,高官作為新聞來源變成是李家超、陳茂波、孫玉菡、陳國基、盧寵茂;議員就只有葉劉淑儀一枝獨秀。民建聯的被引用率拋離其他政黨,之後順序是經民聯、工聯會、新民黨。不論是2013還是2023年,經常見報的學者專家只有劉兆佳。

泛民與建制消息佔比的變化

於2013年,整體泛民派的意見佔所有報紙消息來源的5.5%,當中《明報》及《星島日報》的引用比例稍高;建制派議員佔了消息來源的5.7%,以《文匯報》及《星島日報》的引用比例高些。到了2023年,引用泛民派政黨消息來源跌至0.4%,而建制派的比例上升到7.9%。

綜觀報紙使用消息來源的情况,各報呈現的模式相近,相信主要是受發生的新聞事件所左右,同時也反映編輯、記者處理新聞時遵循相近的新聞邏輯。報紙之間有些差別,應該是源於它們的不同政治理念和目標受眾所致。

過去10年的消息來源走勢,整體上沒有很大分別。這種較恒常的穩定性,進一步反映事件主導及新聞邏輯因素。變化則出現在不同種類新聞的升跌、政黨人物的浮沉,及不同匿名程度的轉變。

上述的一些新聞版面和消息來源變化,反映了行業內的情况及整體社會變遷。有些趨勢可能是預期之中,本文提供了一些實證數據,讓大家可以了解具體情况。

作者劉妍是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畢業生,蘇鑰機是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妍、蘇鑰機]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