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馮沛賢:檢討「高才通」 精準輸入人才

發佈於

【明報文章】第二十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支持香港、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這既是中央對港發揮獨特優勢,吸引、培養優秀人才的高度信任,也為香港在引才、聚才、用才、留才設立明確的新目標和定位。特區政府亦積極回應中央要求,致力「搶人才」,推出多項吸納人才計劃。

招才之外 留才亦重要

據政府早前交予立法會的文件顯示,於2022年底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截至上月底有逾6.3萬人透過「高才通」來港,並攜同超過7萬名受養人。此外,據局方推算,首批已抵港的高才通計劃人才,可為香港帶來每年約340億元的直接經濟貢獻,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約1.2%。

高端人才來港,無疑可填補香港在某些專業領域的人才缺口及帶來實質經濟貢獻,為打造香港成為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起了很大作用。但同時,向來港人才提供完善的配套措施吸引並留住人才,亦相當重要。

勞福局去年向經由高才通計劃簽證來港逾6個月的人才做調查,結果顯示其中有54%的到港人才在港成功就業,主要投身金融、創新及資訊科技和商貿等行業。但剩餘的46%又何去何從呢?

早前有報道指出,不少落戶香港的高才都面對「搵工難」問題:有高才畢業於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運籌學與分析碩士,透過高才通來港,過去半年不斷找工作,寄出80份履歷只得兩次面試機會,才發現本港招聘市場氣氛一般。

由於香港行業基礎較狹窄,多元化的人才來到後,容易造成「漏斗效應」,出現瓶頸位。雖然在金融服務、創新及資訊科技等專業領域,人才供需不平衡情况依然存在,但面對香港市場環境、行業需求及文化背景了解不足,這使高才在求職過程中面對困難。此外,許多高才雖具備專業技能,惟在面試中可能會因語言障礙,無法充分表達自己的能力和經驗。本地許多公司在日常營運中更傾向使用廣東話,這對非本地人才來說,無疑進一步降低了他們的競爭力。

加強配套措施 助適應香港環境

雖然政府為協助高才在港盡快落地生根,先後設立線上的「人才服務窗口」和實體的人才服務辦公室,專責向來港人才提供支援服務,但仍有許多配套措施可進一步加強,以幫助他們更好適應香港環境和文化。

例如人才辦可加強與本港及海內外招聘平台和專業行業機構合作,推出職業配對平台,幫助高端人才與本地企業精準匹配,並提供必要的職業培訓,以提高求職者競爭力,從而留住人才在港長遠發展。此外,亦可加強對國際人才的文化適應培訓,包括提供語言課程和文化交流活動,了解本港商業文化、社會習俗,並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從而減少語言障礙帶來的困難,幫助高才更快融入本地社會、適應工作環境、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針對有意在港創業的高端人才,政府應持續舉辦針對高端創業者的政策宣講會,幫助新進創業者更好了解市場需求、商業運作、政策法規和資源渠道,增加他們對市場的認識,提高創業成功率。其次,當局亦可引導創業者加入數碼港、科學園等創新科技平台,促進「天使投資」流入,向創業者提供多元化的資金來源,並設立創業孵化器,提供低成本的辦公空間和資源,鼓勵高端人才之間的合作與資源共享,形成良好的創業生態環境,讓創業者能夠在一個支持的環境中成長,加強他們在本地市場的適應能力。

隨着在2022年底的第一批高才通簽證即將到期,政府如何檢討有關計劃的審批,同樣是關鍵。當局需整合人才政策,並檢視本港未來發展需要哪種人才。除了在審批時留意申請人的專業,避免某一類人才過剩,更應該有措施鼓勵來港人才創業,推動本港經濟發展。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屯門區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馮沛賢]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