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小學雞媽媽:放下手機的童年

發佈於

【明報專訊】最近女兒的合唱團老師添了一個掛袋,用來扣下同學練習時偷用的手機;社會研究課的老師則建議家長,為孩子轉用較少流動數據的網上服務。新學年伊始,我們和不少加拿大省份和美國州份的家庭一樣收到新通告:上課禁用智能手機已成公共政策一種,目的是移除干擾,改善學習成果,增進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和社交連繫。

對很多亞洲家庭,上課收手機不是新鮮事;我們遇過更嚴格的。女兒此前在台灣念的寄宿學校雷厲風行,周一踏入校門便沒收手機,周五回家前才能取回。沒手機,同學們課餘做什麼?「行操場、畫黑板、唱歌跳舞,衝到有大電視的房間一起看YouTube,關燈後聊天到很夜……」如果時光倒流,你願意讓學校批准同學在校內用手機嗎?女兒想一想,答:「那樣的話,大家應該都只會盯着自己的手機看……我不想。」她在宿舍留下不少傻傻的回憶,也建立了重要的情誼,都很珍重。

可是聊這些時,我們也都在用手機;我在上臉書,而她大概在掃IG。來加拿大讀書後,自由度大大提升,機不離手是新常態。美國統計指當地少年平均在手機上日花9小時,我大着膽子邀家中少年一起打開程式查看,赫然發現,我每天耗去4、5個小時用手機,孩子則花6、7個小時。倘若一日有16小時清醒,那麼當中三分之一,都奉獻給小小屏幕了。

最難纏是,手機已經結合到現代生活中,從安排日程、上課軟件,到線上地圖,都不能輕言戒斷。我們家尚能守住的一關,吃飯時不看手機,如此才能聊生活聊學校聊新聞聊動漫聊meme,餐桌上話題不絕。但願這最後一關能夠守到永遠。

好習慣從小養成。可是在英國,九成孩子在11歲便擁有手機,家長陷入兩難——既不想把小孩提前送進社交網絡,但又擔心不上網會變「獨家村」,連生日會邀請也收不到。兩個媽媽決定掙回主導權,推動家長朋友一起延遲給孩子買智能手機的時間,希望小友伴們建立真人社交,沒手機也不感到缺失,多嗅嗅花草、滾滾沙地、亂跑亂跳,甚至打打架也好。沒想到,這個約定很快便從地區的小小WhatsApp群組發展成全球運動,在英國、美國和加拿大都有Smartphone Free Childhood的小組。

不管是推動Smartphone Free Childhood的爸媽,還是制訂課堂禁用手機政策的政府,都在在告訴我們:在強大的數位潮流下,必須跳出現有框框,思考如何與孩子建立健康的手機習慣;因為這已經不是一個家庭可以單打獨鬥的事情了。但爸媽們也有自己的功課:打開手機程式,看看究竟是自己用手機,還是手機用自己。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