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無定向學堂:應對家屬精神病發 授危機處理技巧 與照顧者同行

發佈於

【明報專訊】北角日前一名有思覺失調病史男子疑病發襲擊家人,據報警員多次警告無果後,男子遭開槍擊斃。其父親後來受訪表示,過往多次報警,都是想將兒子送院治療,詎料發生悲劇。在支援精神復元人士的路上,照顧者承受不少壓力,每個報警、求助、治療的決定也很不容易,一邊擔心病情加劇,一邊害怕彼此關係破裂。家屬不易做,記者訪問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的社工,期望為他們好好裝備。

情緒病與「重性精神病」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的「精神康復者家屬資源及服務中心」(下稱中心),是全港目前唯一專為精神復元人士照顧者而設的機構。北角慘劇發生後,中心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指,將為會員舉辦「精神科危急事件家屬工作坊」。該中心主任李芷萾稱,危機處理技巧教學以前散落於不同課程,疫情期間家庭相處時間增加,多了摩擦,遂把危機處理「獨立成科」。工作坊不止由社工教授,還邀請過來人分享,盼為照顧者撥開迷霧。

近日事件與去年荷里活廣場案的兩名當事人,據報均涉思覺失調或精神分裂病史。李芷萾強調,不單是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等「重性精神病」,俗稱「情緒病」如抑鬱患者病發時,也有可能出現危急情况。「重性精神病」在醫學上有明確定義,但李芷萾說社工與家屬溝通時,會避免此稱呼,因每種精神病病况均有深淺之分,思覺失調徵狀可以輕微,患嚴重抑鬱症亦可有人身安全風險,「並不是說情緒病就輕一點」。

緊急應對

離開現場、尋安全空間

看到新聞報道的描述,李芷萾認為北角事主的家人當下已用盡他們知道的處理方法,「以往我們勸喻家屬危急的時候要報警,是很困難」。危急時刻,家屬緊記保護自己與復元人士安全,例如事主母親及早離開單位,有助氣氛降溫並作後續處理。如無法離家,家屬可先避走獨立空間如房間、廁所,關上門保障彼此安全,其間不應搶走對方手持的物件,或說任何刺激情緒的話語。

中心建議家屬,若有感最近復元人士狀態較差,可預先把鎖匙、錢包、電話放在家中當眼處,方便隨時離開。政府現設24小時的照顧者支援專線182 183,如家屬深夜避走而需暫宿,李芷萾建議可致電專線,尋求協助。

選擇報警的話,家屬宜在警察或救護員入屋前,交代復元人士的病史和徵狀,亦可在平日覆診時請求精神科醫生撰寫備忘錄(police memo),列明病人情况。李芷萾指根據過往經驗,復元人士在警察來到時可能表現冷靜,對答順暢,故家屬事前向警方簡介,有助準確說明情况及病人入院需要。

今次事件中,有精神病史的事主持刀衝向警員後,遭開槍擊斃,或會令家屬更抗拒報警?「我們絕對有這份擔心,本來要家屬報警已經很困難,這件事對他們衝擊很大。」李芷萾稱,若家屬認為報警或尋求醫療協助太「大件事」,可先嘗試社福機機的支援,或致電照顧者專線182 183,了解區內可提供的服務。

日常準備

記錄患者狀况 及早發現警號

中心舉辦的「精神科危急事件家屬工作坊」涉獵3個復元人士有可能出現的危急情况,包括自殺、暴力及精神紊亂。李芷萾稱有必要在整個危機進程中及早介入處理。譬如當復元人士出現自殺念頭,或對死物施加暴力如踢門、扔東西等,已是危機出現的警號。

復元人士的病情時有波動,家屬何時要向外求援?李芷萾說沒有統一標準,鼓勵家屬若心存疑惑,事無大小也可找人談談,因過往經驗發現,有感奇怪之處或為危機先兆。一般來說,家人可以留意復元人士的睡眠情况,精神物藥物副作用之一是疲累,如果復元人士失眠,而沒有其他生活壓力所致,「不一定立即指向病况有何變化,但起碼關心一下他」。

每名復元人士的徵狀不同,家屬可詳細記錄,特別是病發前夕的表現,出現明顯變化或愈發頻密時則要考慮跟進。中心副主任林翠琼指,家人可以記下復元人士「身心思行」的變化,即身體(如頭痛、胃口不佳、皮膚敏感)、情緒、思想(如表達自責、內疚)及行為(如躁動不安)。李芷萾補充,家人亦要對照復元人士本身性格、行為處事 ,「如本身是比較靜的,這兩天特別靜可能只是比較累,未必跟抑鬱有關」。中心社工跟進個案時,會與家屬追溯每次病發過程,作為基準。

入院途徑

報警不是唯一方法

北角事件的事主父親提到,過往曾幾次打電話報案,都是想將兒子送院治療。李芷萾說在緊急情况,仍會建議報警或請求救護服務,保障安全。不過若家人觀察到復元人士近况不理想,希望安排入院治療,其實還有其他方法。針對醫管局精神科門診一直跟進的個案,林翠琼稱家屬可與復元人士溝通,提早覆診時間,「覆診時順便入院,由醫生在醫院範圍做,他(家人)會比較安心,可控範圍會更大」。

部分復元人士病識感較低,不願前往醫院,家屬可在符合特定條件下,經社工協助申請醫管局的社區精神科隊(Community Psychiatry Team)服務。條件包括當事人傷害自己,有暴力行為或傷害他人,或對周遭社區造成很大滋擾,符合其中至少一項即可。精神科醫生與護士會上門為病人初步評估,再安排合適醫療服務,輕症者會被帶往門診診治,或將有需要住院者送院。由於申請需時至少一周多,李芷萾認為此方式適合出現危機,但尚未最迫切的個案。

入院渠道不少,但家屬通常最着緊的是,與復元人士的關係會否因報警或強迫他入院而破裂。李芷萾說,大部分復元人士不希望別人知道自身狀態,擔心被標籤與被歧視,「一有陌生人來到,復元人士也會有點緊張,覺得為何你(家人)要把我的事告訴別人」。林翠琼舉例曾有家屬勸子女看醫生,對方威脅再說就「死畀你睇」,「這些爸媽立刻好害怕,呆了不知道怎麼辦」。他們同時看着子女病况愈來愈差,心中有許多掙扎。

李提到另一個案,救護員為免復元人士受傷,以布帶綁他在椅子上。「家屬見到好唔舒服,覺得好像自己做錯了,要捉走他一樣。」那家屬馬上喊停,決定不送復元人士入院。由此可見,家人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壓力。就入院的決定,林翠琼建議家屬盡可能提早與復元人士溝通,減少衝突,例如在他情况較穩定時商量界線,如果其狀態觸及某底線就須入院治療。李芷萾補充:「 我們(社工)要及早跟家屬做好心理準備,過程中壓力是大的,但希望未至於有很大的負面影響。」中心處理醫務與福利安排之外,同時亦關心家屬的情緒需要。

同路人網絡提供支援

李芷萾稱,精神復元人士照顧者易有內疚感,「會否晚了看醫生,藥物會否吃多了、吃少了,一些年輕患者的家長甚至會回想,是不是當時自己不懂教?」這種內疚需要適時排解,以免影響照顧者自身精神健康。林翠琼提到,家屬同路人的支援很重要,譬如鼓勵說「你好叻啦,那時候做了這件事,不要怪自己」。中心恆常設立互助小組,按病種或背景分類,讓同路人圍爐取暖。此外中心做了10年家屬朋輩訓練工作,由過來人致電關懷、分享經驗,協助家屬衝破種種心理關口。

北角事件據報由事主妻子報警求助,李芷萾說事發後,由復元人士太太組成的群組在WhatsApp很活躍,不少人感同身受,覺得很難過,「如果有一刻我需要報警,我怎樣與老爺奶奶交代之類」。這個「太太群組」發揮同行作用,讓眾人圍爐取暖。不止群組討論,中心社工亦收到個別家屬會員的信息,事件帶來很大反響。中心隨即安排線上活動,歡迎所有會員前來傾談,以及獲取資訊。

社會人士亦可以出一分力。部分家屬遇上危急情况,卻對報警仍有掙扎,正是擔心外界目光。李芷萾引述過往聽過的擔憂:「係咪報咗警好大陣仗,全幢樓都會知?但其實我的家人可能一直復元得不錯,有返工等,大家睇唔出㗎喎……那他以後怎樣在這裏生活呢?」社區對復元人士更友善,照顧者也能少一份壓力。

「公眾教育的基礎真的很脆弱」,李芷萾慨嘆,每當發生涉及復元人士的新聞事件,她和同事都會對網上一些負面留言「好心悒」。「(網民)點解咁講嘢?可能我們第一線接觸到家屬,又想像到那家庭究竟有多艱難。其實佢哋已經好叻。」

精神復元人士家屬支援資訊(部分)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

「精神康復者家屬資源及服務中心」網頁:carer.bokss.org.hk

‧浸信會愛羣精神健康諮詢熱線:2535 4135

‧醫管局精神科熱線(24小時):2466 7350

‧照顧者支援專線(24小時):182 183

文˙ 朱令筠

{ 圖 } 朱令筠、資料圖片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