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吳永輝:對2024年施政報告的思考

發佈於

【明報文章】民主黨早前就今年施政報告提了數十項大小建議。本文是一些思考。

承認問題、針對研究、提出解決,方是管治之道。今日香港經濟不景、民心不穩(反映在社會問題、自殺率等),樓市股市下挫,經濟數字除轉口出口及部分服務業有回升,大多倒退。

分析民生問題要包括外交形勢、人口文化和經濟結構改變、城市競爭、民情民意等。政府需跟進這些複雜困難的問題,以下將探討其中幾點。

政府需跟進8個方面問題

(1)推動加強香港的競爭因素。就區域競爭因素,因中美角力及內地出口疲軟,經濟受挫。但更嚴重的結構問題是,香港如何處理與深圳等大灣區城市的競爭。深圳經濟產值已超越香港,香港如何參與競爭?有什麼策略及行業可在本地提供足夠工作機會及競爭力?

(2)「大灣區幣」及大灣區一體化問題。大灣區問題需要香港政府有策略識見,重大舉措亦需北京支持。最近例子是有大灣區一體化的主張,如推行「大灣區幣」。那港元怎樣了?倒不如推動大灣區接受港元流通?這既強化港元地位,亦為香港經濟注入強心針。

香港以往採用西方各種制度,與世界接軌,但高地價政策令成本高企;現在聯通深圳,使本地零售餐飲等行業直接與深圳競爭,而外籍者可免簽證入境大陸亦減弱香港的獨特性。這些是結構性的改變,不會復原,因此要檢討如何令香港維持競爭力。港元當然是其一,西式制度亦是競爭力要素。

(3)維持「國際都會」的重要。我們認為一個國際都會除了資本、貨物和人員能自由流動外,社會必須有足夠包容性,讓資訊百花齊放、言論百家爭鳴。惟上月公布的「新聞自由指數」,香港新聞從業員對新聞自由指數的評分見2013年以來新低。香港特區能否在一國兩制下保持既有的國際性及獨特性,正面臨巨大挑戰。

日本商會亦對本港政治環境表達擔憂。其調查顯示,三成日資公司認為香港營商環境在過去一年「惡化」或「明顯惡化」,包括「政治穩定惡化」、「請人困難」和「營商成本高昂」等。

(4)人權、自由、法治與普選。保留香港作為國際都會的特點,包括保障人權自由、捍衛法治、政府透明問責等各方面;確保社會開放多元,讓不同立場者有免於恐懼的自由,不同想法理念可互相辯論,亦令公權力得到制衡。西方普通法的法治,是保障市民包括資本家的權益、平衡政府公權力,而非「以法治民」。過去一年部分終院海外法官辭任,無疑是一種警告。

普選及新聞自由的最大功能,是容許市民和媒體監督政府權力;應盡快落實《基本法》裏普選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的目標,並在各級選舉加強市民的代表性,提高市民的政治效能及參與感。

(5)凍結公務員招聘,精簡架構,節省開支。公務員薪酬等開支佔政府經營開支約22%。現在政府赤字嚴重又難以加稅,當局應加強應用科技以提升工作效率,同時檢討各職系人員編制及其工作安排;完成檢討前,凍結全體公務員招聘及停止開設編外職位,為政府節流。我們不提出全體公務員減薪,因擔心打擊士氣,亦間接影響他們消費;至於問責官員應否減薪或減少職位,則要看特首如何領導了。

(6)發展與規劃。香港急需開展具底線思維的中短期策略規劃檢討,以及2050年策略規劃。所謂「底線思維」規劃檢討,就是因種種發展問題要放棄或修訂一些計劃。由於建設港鐵需長遠規劃和龐大投資,政府或因經濟因素暫緩或放棄中部填海,影響西面的南北鐵路走廊,政府必須及早規劃。北部區域發展依靠北環線動工,由於地產界投資意願低,將來發展資金何來,有待政府公布。

(7)扶持中小企度過經濟轉型。中小企佔本港公司九成多及提供約一半職位。現經濟甚差,政府應提供更多協助。大多數中小企在有限資源下,其海外市場多只及東南亞,因此能否以國家在「金磚集團」的實力,以電商等方式協助中小企拓展海外銷售,值得研究。同時,應續延長中小企融資擔保貸款的還款寬限,使中小企較易渡過難關。

(8)香港應落實國家「房住不炒」政策,但政府已全面「撤辣」容許炒賣;另一方面有地盤中途停工,尚幸並無「爛尾樓」事件。相關部門及地產代理監管局要密切關注各地盤情况,須合理保障小業主權益。

政府亦需確保公屋供應持續穩定,惟當局似乎在7:3的公私營房屋比例上「鬆口」。我們不支持更改,政府應維持供應足夠公屋單位予輪候人士上樓,並完善置業階梯,重推出售公屋及增建居屋,讓基層置業安居。而為有效取締不適切/惡劣居所,政府需縮短公屋輪候時間,並物色合適土地或閒置設施,興建合理水平的過渡房屋或簡約公屋,改善基層市民生活質素。

冀政府提清晰方向 讓社會辯論

若不針對地提出解決方案,當然不會解決難題。我們希望政府能提出清晰方向,並讓社會就香港未來路向辯論。我們對現時本港面對的經濟困境、民心渙散、欠缺凝聚力等情况,感相當憂慮;期望政府可接納民主黨建議,在尋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關顧現時中小企和市民面對的燃眉之急。

作者是民主黨經濟及發展政策發言人、城市規劃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吳永輝]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