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管浩鳴:增直資校 助「高才」子女適應

發佈於

【明報文章】暑假完結,莘莘學子為開學後可以與同學一起學習而感到高興。開學初期難免要適應校園新生活,而與家人透過「高才通」計劃來港的3.9萬名學童同樣要習慣本港的學習環境。據媒體報道,有直資小學特意為他們在暑假安排每周補習廣東話、英文,又定期組織本地遊,讓他們盡快融入香港生活。

直資學校的優勢

直資學校相對地有足夠資源,能聘請更多教師,開辦更多選修科。以一所標準24班的津貼中學為例,按政府編制約有55至60名教師;惟直資學校的教師數目,則可由學校自行因運作及教學策略而訂定,無任何人數限制,有個別學校的教師人數可達90名,令學校可以更細緻、更到位及更周到地照顧學生的學習需要。學校可以將學生分拆成小班教學,或善用現時高中課程的彈性,開辦不同選修科,讓學生在選配上更具彈性。在運動方面的發展,若有學生於某運動項目表現突出,有學校會特別加強培訓,向學生提供資源,為校爭光。

不少直資學校除本地課程外,亦有開辦國際課程:學生可報考中學文憑試(DSE),或選擇修讀和應考IB(國際預科文憑課程)或A-Level(英國高考課程),藉此銜接海外大學。這都是直資學校的優勢,亦是專才計劃的家長所願。

直資學校自成一派,予人「貴族學校」之印象。其實,非所有直資學校都收取昂貴學費。近年除了傳統名校紛紛轉制,新興或特色的學校亦相繼加入,後者比起轉制後的傳統名校收費較平民化,一年大約2萬至4萬元不等,深受本地小康家庭歡迎。

現時直資計劃下共有70間直資學校,當中包括49間中學、12間小學及9間「一條龍」中學暨小學。而今年因應專才計劃,有關家長受到辦學團體在內地社交媒體積極宣傳,加上部分鍾情於直資學校的本港家長普遍只集中報讀某幾間學校,因而報讀人數明顯增長,令競爭相當激烈。有團體調查顯示,約八成適齡的來港人才子女「插班」進入特區政府資助或直接資助的中小學,僅兩成就讀私立或國際學校,可想而知需求有多大。

面臨「殺校」下的苦口良藥

本港學生人口結構性下跌是不爭事實。據教育局估算,預料未來幾年適齡升讀小一學童數目都會持續下降。雖然教育局建議辦學團體合併學校,惟現實上似乎並不可行。而社會上始終有部分不被家長群所選擇的學校,其收生不足情况持續嚴峻。筆者認為此類「水深火熱」的學校不如改頭換面,辦學團體積極考慮整合現行教育資源,重新包裝,重新出發,或許是面臨「被殺校」下的一顆「苦口良藥」。

專才計劃下新來港學生有別以往的新來港學生,他們家庭較富裕,家長教育程度亦較高,要求相對亦高。若政府對他們的關注度與支援度嚴重不足,或會影響他們來港接受教育的意欲,甚至寧願選擇回流內地升學。所以,增加學生的「量」固然重要,但「質」的重要性亦不容忽視。

如果政府支援不足

或損來港就讀意欲

要提高及保持「質」,並讓「高才子女」更容易融入本港學校,筆者認為直資學校的高度自主及具有彈性,是絕對有優先條件緩解學生在「插班」時帶來的困擾。家長為子女選校,亦非要名校或熱門學校不可,最重要是令子女「先適應,再選校」。學校可為「高才子女」度身訂做一系列適應配套,包括了解學校學習環境、支援身心健康、認識本地文化、增加語言及交流學習機會等。

政府如果要「搶人才」,本港教育政策能夠方便他們子女入學,相信可吸引人才來港和增加生源,亦望其子女繼續留港生活,最終落地生根,為港增加生產力。

對於教育的質與量,除了取決於整體資源運用,其實挑選一間適合孩子的學校,不論是直資也好、官津也好,甚至國際學校也好,最終非單憑制度形式、名氣、校舍設施等而定。還是教師及家長一起努力,培養學生德才兼備,方為重要。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法政牧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管浩鳴]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