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葉兆輝:世界防止自殺日——改變對自殺的敘述

發佈於

【明報文章】今天是世界防止自殺日。自殺是一個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全球每年估計逾70萬人死於自殺。自殺不但影響在世界不同國家的個人及社區,也帶來廣泛的社交、情緒和經濟不良後果。預防自殺亦是聯合國的「2030年持續發展」的17個目標之一。

港去年自殺率高於全球平均

去年香港約有1000人死於自殺,自殺率為每10萬人13.6,比全球平均自殺率為高,尤其是15歲以下群組的自殺率,更由2022年每10萬人0.8,飈升至2023年每10萬人2.9的紀錄。另一方面,60歲或以上女性的自殺率有明顯改善,由2022年每10萬人15.8,降至2023年11.7。

新冠疫症的社交及經濟限制已經移除,但這些限制帶來的後遺症依然存在。全日面授課逐步由去年2月恢復,理應可緩和早前的各種問題,惟新問題卻隨之衍生——經歷兩年多的學習受阻,學生需費勁重新適應正常校園生活,包括與老師及同學建立人際關係的困難、應付功課要求增加的困難,或校園內的競爭環境等。

政府推出了「三層機制」支援學校、應付學生的精神健康問題,但始終只是補救而非預防性質。一個更全面與學校社群合作,及提供鼓勵和關愛的學習環境,實是極為重要。

需承認精神健康問題普遍

國際防止自殺會將2024年至2026年世界防止自殺日的主題,定為「改變對自殺的敘述」(Changing the Narrative on Suicide)。它意味着:「改變對自殺的敘述,旨在啟發個人、社區、組織及政府,去參與開放和誠實的自殺及自殺行為討論;透過發起這些不可或缺的對話,我們可以打破障礙、提高意識,以及創造更好的諒解和扶持文化。」

自殺在香港某程度上還是一個被污名化的話題,很多青年對談及精神心理健康方面的掙扎,都感到難以啟齒;向專業人士或其他成年人尋求協助,普遍被視為只適合有嚴重問題者。所以有些學生可能只向同輩尋求支援;有些可能相信自殘行為才是紓緩他們情緒困擾的唯一出路;更有學生可能不願意或未能意識到他們需要專業人士協助。

改變對自殺的敘述,是因為我們這個城市的年輕人需要開始承認,精神心理健康問題比一般人想像的普遍。不少年輕人當經歷情緒困擾時,都傾向感到只能孤單地面對,或認為其他人不會明白他們正面對的困難。提升對自殺或精神心理健康意識的活動,可以教育大眾有關精神心理健康、自殺念頭的徵兆,及如何支援有需要者;而親身經歷自殺或其他精神心理問題的分享,更能啟發他人明白同路人的存在。

此外,「沒有我們的參與,不要做關於我們的決定」(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在預防自殺工作上我們須積極吸引本港年輕人,並肯定他們的聲音被聽見。他們當中有很多是對防止自殺和精神心理健康工作充滿熱忱,但感到沒有機會分享其意見。

應當為年輕人燃點希望

年輕人是我們的未來,我們應當為他們燃點希望,令他們感到是社會的持份者。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本中心)會訓練及教育學生辨別情緒困擾徵狀,教導他們轉介朋輩予專業人士協助,鼓勵學生互相守望,並給予他們對於在學校推廣精神心理健康工作的擁有感。他們可以成為幫助有需要同學的有效守門員。

同時,我們須確保提供支援者得到支持。教師乃站在辨識和轉介有困擾學生予專業人士的前線,可是他們有些感到增加了沉重教務以外的工作量。為教師尋找可以提升他們精神心理健康的方法,並製造機會促進師生關係,能為各人締造一個更正面的學校環境。家長也是推動年輕人精神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一員:提升父母與子女的溝通及關係,都是可以有效增強年輕人的精神心理健康。

長者自殺率仍是一大挑戰。疫情間的社交距離限制撤銷後,長者得以再聯繫起來,對他們起了積極和正面影響。向那些隱蔽及脆弱的長者主動伸出援手是重中之重,可減少悲劇發生。本中心獲得賽馬會資助,致力與不同非政府機構齊心合力,支援有需要和隱蔽的長者及其支援者。

多行一步 社會可變更好

在今年的世界防止自殺日,筆者促請一眾香港市民與身邊人開展有關自殺的對話。這可以是簡單如關心一下你的家人及身邊人,尤其是那些你相信可能正在面對困難而在掙扎當中。作為支持他們的同行者,表達同理心、鼓勵尋求協助或其他支援,都有莫大幫助。從展開這些簡單的對話,我們可以長遠改變對自殺的敘述,構建一個更關愛和連繫的社會。

大家都可以多行一步,給有需要的人多一點關心。就是因為你的參與,社會可以變得更好!

作者是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葉兆輝]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