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銳紹:露冷緣何迷花徑 霧水姻緣難久永——從蘇利文訪華及三中全會專家講話談起

發佈於

【明報文章】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早前訪華,中國營造中美關係有望好轉的氣氛。與此同時,三中全會專家在港發言,勸勉香港融入國家大局,並提到「大統戰」和1967年「反英抗暴」。

我對各種觀點都會反覆領會,看了有關蘇利文訪華的報道和上述專家的高見,既會融會貫通、擇善而從,但又有不少新舊問題。

每逢我思緒不靈時,都會唱歌寫詩,忽然記起任劍輝、白雪仙《蝶影紅梨記》的歌詞「露冷緣何迷花徑」、「霧水姻緣難久永」。這是否眼前的中美關係?以及大統戰的心境?各位可自行判斷。

(1)中美關係好轉 還看實力和策略

──種種迹象可見,中國對蘇利文到訪是禮遇有加,不單中央外辦主任王毅與他談了11個小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中央軍委副主席張又俠也見他,可謂「畀足面」。事後的報道和吹風內容還強調,新一輪「習拜會」可能落實;雙方均願意求穩,保持戰略性的溝通;習近平面帶微笑、神情輕鬆……令人感到中方十分重視這次訪問,並努力釋出善意,希望中美關係向好的方面發展。

但綜合美方放風和外媒報道可見,似乎美方的氣氛並非如此。它有自己戰略性溝通的角度和需要,並直言「蘇利文表示雙方在南海問題上沒有達成新協議」,在經濟安全和貿易問題上「進行了激烈的討價還價」。對於可能出現的「習拜會」,只是美國總統拜登為了協助賀錦麗選舉,才在卸任前找一個公式場合與習近平會面。至於習近平的微笑,外媒則刻意說,連新華社也找不到一張蘇利文有笑容的照片。

總體來說,中國努力釋出善意、推動合作氣氛,但似乎只能達到雙方各自表態、重申立場的效果。再看實的:美國及其西方盟友正推動新一輪增加中國貨品關稅的措施;美國在背後支持菲律賓於南海與中國較勁,也是擺在桌上;美國大選無論誰人入主白宮,對華政策也不會放鬆,更是顯而易見。相信中國對於這些問題也是清醒的,希望不要「露冷迷花徑」就好了。

──蘇利文這次主動約見張又俠,張說:「你要求與我舉行此次會談,體現了美國政府對軍事安全和兩軍關係的重視。」沒錯,可以這樣解讀。但美國是否只是像蘇利文所說「負責任地管理美中關係」呢?

外媒有以下分析,說來僅供參考:猶記上次「習拜會」時,拜登提出盡快恢復兩軍對話,中國同意了,美軍高層代表團其後到中國交流;打通高層對話後,重啟頻繁的低級別對話就容易了。這有利於雙方溝通或摸底,惟同時也是心理戰,令對方「知所進退」;美方還會「趁機從低級別接觸的過程中,深入了解中國軍方管理實情」,甚至有言論說「協助貪腐」。

早前,兩任中國國防部長「出事」下台,火箭軍被「連根拔起」;上月底,又傳出中國最大軍工企業、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原黨組書記兼董事長譚瑞松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監察和調查。

我相信今天解放軍不會像晚清海軍,在德國進口的軍艦(當時世界最先進)上晾衫而不善操作機器。但怎樣才能使中國軍隊進一步提高戰鬥力?倒是內部問題多於外部問題了。

──對於西方世界的壓力,相信中國有辦法應對,突破各種科技和經濟的封鎖及制裁。例如西方國家有其地緣政治的外交策略,中國也有;即將在北京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壯大「全球南方」,就是一例。香港也配合形勢,努力開展中東和東南亞的經濟聯繫。

不過,這種態勢是否因過去一段時間中國對外關係出現「迷花徑」,才要轉一個大彎,大力扭轉局面呢?如今雖說壯大「全球南方」,但來者多是為利而來(在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上,中國已減免非洲國家100億人民幣債務);近年「一帶一路」收縮,與會者真的只為捧場而來嗎?如此關係,是否「霧水姻緣難久永」呢?

我素來憎惡外國欺壓中國,但為什麼中國經常讓外國有機可乘,實現它的「內燃機理論」(內部自我消耗,燃燒實力和民心)?我感到心痛,惟更多的是無奈,皆因我想不透「露冷緣何迷花徑」?

(2)「大統戰」的內涵與實效

──由此談到廣交朋友。近期內地專家來港談到「大統戰」,涉及海外華人和外籍人士。我對此毫無異議,中外古今都有其合縱連橫。全球華僑華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會上月還在港舉行,中共中央統戰部長石泰峰也來港參與。不過,「大統戰」的概念和內涵是什麼?必須弄清。

中共早期的統戰卓有成效,皆因真的「求大同,存小異」,並以理念凝聚(包括反對國民黨高壓統治、要求民主自由),而不是利益凝聚。但這種精髓如今剩餘多少?去年出現的梁成運案,令人撲朔迷離。他曾任美中友好促進會會長,也是香港居民,一直被視為「愛國僑領」,但忽然變成間諜,在蘇州被判無期徒刑。此案並被列為「十大國家安全案件」之一,外界難知詳情,只能引發對統戰成效的思考。

──近日對「大統戰格局」有一種新說法:「治港者」包括中國籍及非中國籍的香港永久居民,以及在港投資、生活、工作的非中國籍港人。最近內地向非中國籍的香港永久居民發放內地通行證,就是「大統戰」一部分。

我想:吸納新朋友,在朋友圈中發掘潛力,不錯;但若一面吸納新人,一面又打壓和趕走可以成為朋友甚至是統戰對象的舊人,那又如何自圓其說呢?容或這些人被視為「細菌」,惟如果為了殺死「細菌」而毁滅整個身軀,那又是否值得呢?

(3)「六七」話題的「三把火」

──有專家認為香港不能照搬內地一套。對!全對!其中引述1967年「反英抗暴」(港人普遍稱「左派暴動」)為例,指出當年犯下「非常慘烈」的錯誤。這也對,非常對!可是原因是什麼呢?是「企圖脅迫中央收回香港」嗎?如果是,那又是誰脅迫中央?中央那麼容易被脅迫?於是官媒錯、方式錯、外資錯、方向錯嗎?

──國務院港澳辦前副主任李後總結「六七」時說,「香港的工人和各界愛國群眾雖然在港英軍警面前表現得很英勇,但作為指導這場鬥爭的思想和路線卻是錯誤的,造成的損失也是嚴重的」(見李後《百年屈辱史的終結——香港問題始末》)。再看看學者余汝信的《香港,1967》,以及冉隆勃和馬繼森合著的《周恩來與香港「六七暴動」內幕》,他們引述當年文件說明北京的角色,又豈是被脅迫而行呢?前《新晚報》總編輯羅孚是最早為「六七暴動」向港人公開道歉的其中一名領導者(見1993年3月15日《當代》雜誌)。他親口對我說:「(鬥爭的)指示主要來自北京。」如今言猶在耳。

──撫今思昔,我要為當年沒有犯事而被壓迫的過來人抱不平。當年港英政府的高壓、大陸的文革和中共高層的指示,以及相關領導層的推動,形成「三把火」,令左派「焚身以火」,禍及全港,各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倘只按今天的政治需要解讀歷史,而決策者毫無責任,那就不單無助今日解結,更會令各種愛國情懷都會變成「霧水姻緣難久永」。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