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林緻茵:論價值觀:如何理解香港青年的一套?

發佈於

【明報文章】近日社會上有不少圍繞青少年的話題,除了教育局初中公民、經濟與社會科的性教育教材所引起的熱議之外,較早前亦有議員關注是否有愈來愈多青年申請公屋「躺平」等上樓。回應性教育教材爭議時,行政長官李家超就指,政府在價值觀教育上須具有主導性。

事實上,教育局一直有一套「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及態度」;而按局方描述,這些核心價值觀和態度,須以全面和跨學科的方法,滲透到學與教的過程之中。3年前,當「躺平主義」的討論在內地盛行並傳至香港時,教育局就已把「勤勞」加入為第十個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及態度。

政府要主動宣揚一些價值觀,甚至要在價值觀教育上保持主導,並無本質問題。惟在師生關係、親子關係已有所轉變的今天,要怎樣做才能夠令青年接受某一套價值觀?哪些價值應該被宣揚?

初中生已能「舉一反三」

教育局長回應性教育教材的爭議時,重申局方出發點是保護青少年,亦提到教材是要讓學生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因為16歲以下發生性行為是違法。讓學生明白法律界線、令他們知道行為所衍生的後果,相信無人有異議;惟教材的示例,以及讓學生簽署承諾書等方法,是否能夠有效使學生明白和接受背後的意義?

基於研究需要,筆者有不少到學校觀課和交流的機會。有教師坦言,今時今日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並不會時常都保持一種「上下級」的絕對權威,不會只是由老師講、學生聽。課堂上,一個老師要對30個學生,而每個學生下課之後都會自行接觸其他資訊。他們30人加起來知道的事,或會比老師知道的更多;有時候,老師甚至會邀請學生出來解說。當我們在不同學科都鼓勵學生自學、嘗試自行找出答案時,教師確實很難突然以「家長式」態度,向學生灌輸性教育知識。

筆者曾參與某校的中一課堂,該課的主要信息是教學生尊重國歌(在教育局的框架中,「國民身分認同」是價值觀教育的一部分)。當時老師播放了一條片段,片段中有一非裔人士唱出翻譯成英語的中國國歌;而播放片段的目的,是要讓學生知道「尊重」和「不尊重」國歌之間的界線——以其他語言唱中國國歌,是否就等於不尊重國歌?就此,學生提出了他們的看法,有同學說尊重與否視乎態度,而非語言。

可見,價值觀的學習,是老師與學生一起討論和建構的結果。有教師亦提到:「比起高中生,初中生問的問題其實更出人意表。因為初中生提問時,心裏的顧忌更少,他們會更直白地提出問題。」同樣道理,在「後果」和「守法」以外,與性行為相關的討論仍有很多;而學生對於這些議題,本身可能已有一些認知。教師拿着官方教材,能否回應不同角度的提問?

政府可主導 但環境會形塑行為

無可否認,政府要主導一個年齡層的價值觀,難度很高,因為社會經濟環境本身,就已經會塑造青年的切身感受和經歷。

今年6月時,有報道指根據2022年統計調查的結果,30歲以下的公屋非長者一人申請為3.8萬多宗,當中一半有大專或以上學歷。消息一出,有些人就急着指摘青年人,指他們為申請公屋「躺平」。

申請公屋是否就等同「躺平」,這本身就有待商榷——近年經濟下行,不少家庭收入或比以前減少,本身打算靠家長資助置業的年輕人,是否因感前景欠清晰而申請公屋「買保險」?房委會定期抽查輪候5年或以上而仍未上樓的申請人,超出入息限額的申請人會被取消資格;而輪候5年仍未上樓的人,亦可自行放棄。幾年後,還有多少當年30歲以下的人仍留在隊伍?

即使有人以「躺平」心態輪候公屋,這些人到底有怎樣的社會背景和特質?為何對物質和社會地位不再熱中的現象,成為了不同地方(例如內地、日本、台灣和韓國)的常態?有一種說法是,「躺平」乃青年通過降低期望來避免受到情緒傷害的方法;唯有透過進入「波瀾不驚、老僧入定」的狀態,他們才能承受進入社會後的各種失落,包括努力過後仍無法突破社會階級所帶來的衝擊。

另一解釋就是,在現今物質水平下,就算低度工作(例如「炒散」),人亦不至於會落入「斷水斷糧」狀態,免費娛樂也多的是;與其消耗大量時間工作,追求一些難以達成的目標(如置業),倒不如在當下活得快樂。

筆者並非要宣揚(或否定)這些想法,而是希望指出:社會現象的形成,背後有複雜原因,不是一味譴責「後生仔吃不了苦」,或是一味宣揚「勤勞」、「努力工作」就能改變現狀。正如職場上,愈來愈多青年希望了解差事背後的原因和目標,而不止是默默工作。目前,政府確實有不少接觸青年的渠道,但官員要從很有興趣進入體制的青年身上了解為何社會上有人會寧願「躺平」,相信是問不出答案的。

政府是否有一套完整價值觀

除了表達的方法、對現象的理解之外,政府本身是否有一套完整的價值觀,而價值觀能否體現於不同政策上?行政長官早前曾指出:「政府有主導性,即是希望建立怎樣的社會……我亦認同,長遠來說,教育理念一定要培訓到下一代向着我們希望建立的社會、生活環境、整體社會文化。」

本屆政府希望建立一個怎樣的社會、怎樣的生活環境,相信很多人都有興趣知道答案。價值觀建構不能只限於拋出「守法」、「勤勞」;這些價值的推崇,背後需要有具體的理念和理由,才會令人信服。本屆政府很擅長推出大量措施,單是計「搞活經濟」,就已經有「夜經濟」、「盛事經濟」、「熊貓經濟」、「地區經濟」。但這些措施怎樣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令人明白成功的條件和邏輯?

有說每屆政府只能夠集中推幾個政策,也不無道理,因為要理順一套完整的施政理念,再透過政策把這套價值觀帶到社會,帶來實質改變,需要跨局協作。「躺平」與勞動力有關,性教育亦與生育有關,關乎勞動力供應。違法的性行為固然是底線,但學生若把性視為禁忌,怕了性行為,必然會影響將來的親密關係。如果局與局之間對問題本身沒有共識,而宣揚價值觀的方法亦未有充分顧及客觀的社會關係,以及人與人的溝通模式,恐怕難以在紛紜意見中成為主流。

作者是公共政策顧問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緻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