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長者防騙自保小貼士

發佈於

【明報專訊】本港近年騙案數字大增,受害者不少是「老友記」,為免市民包括長者遭騙徒呃走畢生積蓄,多個官方機構均提供防騙貼士,其一重要防騙「招式」,是當有人查詢閣下個人資料,又或提出任何財務要求例如轉帳時,應「停一停、諗一諗」;長者如收到可疑來電,「收線、核實、求助」可免招損失。

明報記者 袁國守

根據警方數字,2023年的騙案數目達39,824宗,按年增加42.6%,近每兩宗罪案就有一宗為騙案,損失金額逾91億元。今年上半年本港共錄得逾4.5萬宗罪案,較去年同期升5.6%,其中騙案佔19,897宗,雖然升幅放緩至6.2%,但騙徒手法層出不窮,故大家應小心防範。

隨「老友記」年紀增長,判斷力相對減弱,會較容易輕信第三者所提供的信息,增加了受騙風險,故未成年人和長者往往是騙徒的「目標客戶」。警務處長蕭澤頤上周表示,近月「假冒客服」的相關騙案數字急升,警方下半年會加緊防騙工作,呼籲市民要留意警方防騙資訊,當有人查詢敏感個人資料、要求轉帳時要「停一停、諗一諗」。

非牟利慈善團體長者安居服務協會指出,去年上半年最常見的騙案,是「猜猜我是誰」電話騙案,令不少長者墮入騙徒的陷阱,甚至有受害者被騙走畢生儲蓄。

協會提醒,騙徒手法層出不窮,但主要都圍繞幾種手法犯案,其一是與判斷能力相關,例如騙徒會假冒不同機構如入境處、銀行、醫院、淘寶或順豐等職員,要求長者提供個人資料或繳付款項;另一種與健康/同情心相關,例如寶藥黨、電子零件黨、祈福黨、跌錢黨等;還有一種與投資相關,例如保險騙案、投資虛擬貨幣騙案及物業騙案等。

收可疑來電 宜「收線、核實、求助」

如何防止長者受騙?就此,長者安居服務協會提供6大貼士:1. 教育長者保護個人及其財務資料,切勿向第三者透露個人資料包括身分證號碼、銀行帳戶資料、網上交易用戶名稱及密碼、信用卡資料等等;2. 提防來歷不明的電話、信件、短訊、電子郵件。

如收到自稱任何機構職員的來電,應在官方網頁搜尋相關機構的聯絡電話查證並核實對方身分,切勿打開短訊和電子郵件內的連結或附件;3. 時刻保持警覺和謹慎,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的承諾或將自己的財物交予陌生人;4. 長者可與家人訂立暗號,以便在緊急情况下使用,協助分辨對方真偽;5. 家人應多加留意及關心家中長者,與他們分享與詐騙有關的最新資訊,加强防騙意識;6. 緊記「防騙三寶」口訣:收線、核實、求助,長者如收到可疑來電,請立即收線。

如有懷疑,可即致電警方防騙熱線18222及按「一線通平安鐘」向24小時服務支援中心專員求助。

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投委會)亦在其網站贈了「5招」給市民去防範金融騙局,值得各位包括長者參考(見表)。另外,金管局擬再加強反詐騙措施,當局正構思一項名為「Money Safe」的措施,讓銀行客戶可自願選擇將一部分銀行帳戶內存款「劃撥開」,不能經由網上銀行向第三方轉帳,將來需動用被劃撥的存款時,需做額外程序,例如親臨分行;此舉可在市民被騙時在轉帳過程增加阻力,銀行職員有機會留意到可疑情况並提醒客戶,阻止騙案發生及減低可導致的損失。金管局正在與業界着手研究細節,如何設定所劃撥存款的金額,或所涵蓋戶口類型等,現時考慮向長者、學生和不經常使用網上銀行的3類客戶推出,今年內有望推出相關框架。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袁國守 退休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