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許漢榮:邁進AI時代 教育必須走向多元

發佈於

【明報文章】自從由ChatGPT所引發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浪潮興起以來,世界各地就如何應對這一波科技轉型,正全力動員。眾多的討論當中,其中一個焦點就是未來人才需求的走向,以及教育如何及早應對,讓年輕人不會在這波浪潮當中落後於人。

AI浪潮 重塑未來工作形態

學者Tucker(註1)指出,人工智能、跟其相關的科技及影響,將會重塑未來的工作形態。他的看法基本已經是全球共識,世界各地亦紛紛籌劃及準備人才培訓來應對。

遠的不說,最近台灣已在熱烈討論未來人才培訓方向。桃園市在今年7月舉辦了一場名為「AI×教育×贏的解方」論壇,市長張善政表明,桃園市將會與產業及學界協作,增加年輕人接觸和體驗AI所帶來的機遇。工程學者出身的他也重申,推動AI不單是科技,更要在生命品德、人文藝術等方面融入AI。同月舉行的「2024台灣技職教育年會」亦圍繞AI為主題,來自學術界、技職教育界及各行業的從業員,一起探討AI在未來如何影響產業發展、如何轉變對人才的需求。

上述兩個研討會,與會者都一致認為AI不會取代人類,但認為不懂AI應用的人,未來有相當可能會被取代。不同界別的人都認為,未來世界基於人工智能將會創造與「白領(white collar)」及「藍領(blue collar)」截然不同的工作形態,稱之為「新領(new collar)」。在2023年3月號《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註2)的一篇文章就指出,現時職場對於學位(degree)作為入職要求的做法,「聘僱作業就會欠缺效率」,「沒有必要的學位要求,不止傷害勞工,也使公司失去可用的人才,而且產生的效益很小,甚至沒有任何效益。聘僱經理人可能認為學士學位是良好的替代指標,可顯示協作技能、積極主動的態度,以及批判思考的能力,但幾乎沒有證據支持這個觀點」。因此,企業未來對於所需要的人才,將會愈來愈重視技能,而未必是以大學學位為宗。

在「2024台灣技職教育年會」上,講者都提醒大家,AI時代不單重視基礎的資訊科技背景人才,同樣也重視不同學術背景及訓練的人才,這些人可以是人文學科、語文,甚至是藝術背景出身,再通過學習,掌握與AI相關的應用能力,方能與世界接軌、與世界競爭。Tucker亦指出,要讓未來的人才在職場上得到僱聘,「工作為本學習」(work-based learning)亦必不可少;而傳統以學術為本的學習,即使仍有其位置,但明顯已不足以應對未來。

將情境拉回香港。現時的基礎教育,特別是中學教育,仍然以學術學習、單一而高風險的公開試為宗,明顯落後於世界形勢。當年輕人不論性向、不論能力,都只被單一資格(即文憑試)綑綁,勢必不利於他們面對未來挑戰。

文憑試不應屬必需

一直以來,我們都倡議中學課程要走向多元,即使文憑試仍然可以存在,惟不應該是必需,同時也不應抹煞包括職業專才教育及非文憑試類的課程在中學存在。

現時在政策方向上,雖然有鼓勵學校開辦經認證的「校本職業訓練課程」的倡議,但教育局在實質的政策,包括課程認可、資源、行政支援等方面,依然是一片空白。即使學校有心為學生開辦相關課程,卻往往被教育局留難,根本無從開展。官津學校受限於制度,空間固然不足;即使是直資學校,所謂課程彈性亦是非常有限,前線(例如教育局區域教育服務處)官員在沒有明確的政策之下,亦難以協助及支援學校開辦非文憑試的課程。

本港教育制度 不能不變

AI的發展,正以驚人速度前進。5年後年輕人要面對的世界,必然與今天有顯著不同。6年的中學教育假如仍然在應付公開試中打轉,到了他們認知到世界的不同時,已經失去了裝備自己的最好時機。現時本港教育及課程制度,已經到了不能不變的時候。教育當局應該立即全面為制度拆牆鬆綁,鼓勵學校課程邁向多元發展,放棄文憑試作為單一結業資歷的思維,在整體上培養社會多元人才,香港才能繼續在世界站穩陣腳、持續發展。

註1:參見Tucker, M. S. (2019). The Future of VET in a Global, AI-Powered Economy. In Tucker M. S. (e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a Global Economy: Lessons from Four Countries. Cambridge, MA: Harvard Education Press.

註2:參見Colleen Ammerman、Boris Groysberg、Ginni Rometty (2023), The New-Collar Workforc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ch-April 2023.

作者是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校務及發展顧問、教大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教育博士候選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許漢榮]

繼續閱讀
贊助商